第99章:争论99(1 / 2)

扶风国,就是刚才所说的后一种情况。

它夹在夏、齐、燕三个大国之间,国境南北东西纵贯不过数百里,约莫夏国一郡之地的大小。

但就在这一郡大小的地域内,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九曲江河水势湍急,单就是具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的关口就有四五个。

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

周边的夏、齐、燕三个大国,谁能夺得扶风国这片地域,谁就可以为自己的国境线上添上一道天然的屏障和一处坚固的堡垒,足以让自己今后与其他两国对抗时占据先机。

但三国在过去百年间为了扶风国这块地方打了好几场大战,却都没能打出个结果。最后数十万英魂埋葬此地,谁也奈何不了谁,三国也就只好各退一步,让扶风国暂时独立存在了。

所以,扶风国迟迟未被吞并的原因不是因为自身实力强大,而是因为周边三个大国都不想把这块必争之地让给对方。

不过,这件事情最近却是有了转机。

夏国前些年的内乱致使自己国力元气大伤,女帝登基之后实施的政策目前来看也主要是以休养生息为主。

本来三国觊觎扶风国之地,彼此间的关系就十分的暧昧。百年之间,以扶风国为棋盘,三个国家为棋手,彼此间各出奇招计谋。

两两之间,都是既当过敌人,也当过盟友。都有想要独吞这块地方的心思,但又怕会因此遭到另外两个国家联合讨伐。

于是,在这种错综复杂、勾心斗角的关系下,才勉强形成了三角形的稳定结构。

如今夏国因为自身原因主动退出了这个棋局,还剩下两个棋手的话,这个稳定结构似乎就失去了维持下去的条件。

齐国、燕国如今的国君都是在位十几年,颇具雄才的君主,他们是不会放过夏国暂时退出争夺扶风国的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时机的。

大规模的军队调动瞒不过各国探子,齐、燕两国数十万大军在扶风之地对垒,战争的硝烟已经开始弥漫了。

而夏国君臣对此的态度嘛……

恢宏的大殿上,三日一度的朝会。

年逾古稀,发须皆白的兵部尚书站在大殿中,神情慨然,言辞激昂道:

“陛下,臣以为,这扶风之地,我夏国不能拱手让人。”

“我夏国如今国力虽衰,但也应当调拨大军坐镇与扶风国相邻的边关。臣这建议,道理有三——”

“其一是齐燕相争,战场瞬息万变。即使我军不正面参与战局,但若有大军坐镇边关,万一有可以从中得利的机会,我夏国大军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行动,不至于让齐、燕两国一直在我夏国门口逞威风。”

“其二便是可以从中作梗。即使到时候扶风之地真被齐、燕两国中的某一个占据了,我夏国至少也要让他们为此付出一番代价才行。”

“其三则是以备不虞。扶风之地易守难攻,若齐、燕两国有狼子野心,夺得扶风国后仍不满足的话,便有可能以此为中转进而进犯我夏国边境。派军驻守,便可防患于未然。”

兵部尚书是个年过花甲的小老头,因为行伍出生,所以体格比较硬朗,精神矍铄,一番论述下来气都不带喘一下的。

不过,他话一说完,还没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不远处闭目养神了好一会的户部尚书立刻就站了出来,从两边的朝臣队伍中走出来站在大殿中,也是慷慨激昂的陈词道:

“陛下,臣以为,张尚书之言,着实有失妥当。”

这户部尚书刘易道是夏国官场中出了名的耿直性子,上来也不墨迹,开口就先表明了自己反对派遣大军驻守夏国、扶风边境的立场。

接下来,刘易道便说出来自己反对此事的理由。

他是户部尚书,主管夏国财政之事,因而对目前夏国的财政情况了如指掌。他从财政民生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想法。

比如大军驻扎与扶风国接壤的边关,因为那里不是产粮区,所以要维持军队的日常运转和保持战斗力的话,就必须要由朝廷从其他地方运转粮草辎重。

刘易道精通数算,当场就开始给女帝和众朝臣算起来了如果要维持一支十万人数的军队正常运转的话,要运输多少粮草,要征调多少民夫,要花掉国库多少钱财。

一通算数下来,最终得出了一个巨大到让人心惊的数字。

而在刘易道又说出来如今夏国一年收入多少,国库还有多少余钱的具体数字的时候,即使不懂经济账,但这最简单的比大小他们还是知道的。

在朝臣将这两个数字进行比对后,他们对刘易道说讲述的夏国财政情况便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朝堂上因为两位尚书的争执,各方人马站队,逐渐分化成了两派。

兵部尚书张师在听完户部尚书刘易道的讲述之后也知道了夏国如今的财政情况,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必须要派遣大军前去接壤扶风的边关坐镇。

顶多稍微让步一些,十万大军缩减到八万。

其他的话,他是行伍出身的粗人,不懂财政,因而说了一句让户部尚书刘易道差点气得七窍生烟的话出来。

“没钱你这个户部尚书不会想办法去搞点钱来吗?你刘易道作为我大夏朝廷的户部尚书,这官你是怎么当的?还好意思在陛下和朝堂诸公的面前哭穷。”

“如果真没钱的话,那……我先带头捐出半年的俸禄。然后……唉,就再苦一苦百姓吧,把明年的税赋先提前收一收。”

兵部尚书张师这番话,可着实语出惊人。

不仅让一把年纪了的刘易道气攻心窍,话噎在喉咙里只能指着张师说:“你,你……”

更是让朝堂上很多官员脸色一黑,包括之前曾站队支持他的。

张师说的话中,苦一苦百姓之语倒是没什么。反正朝堂上的诸位官员又不是会受苦的百姓,也没谁在乎这个。

甚至从某个方面来说,没有百姓们的苦,哪有他们这些官老爷的甜啊。

他们在意的事他苦一苦百姓之前的那一句话——自己带头捐出俸禄。

这可就捅了娄子了。

张师这人朝廷中很多官员都是了解过他的。

小兵出身,一步步往上爬到尚书之位,算是夏国军队中除了大将军王天龙之外的另一个传奇人物。

因为自己早年行军的艰苦经历,因而张师即使后来都坐上了尚书的位置,生活也是过得比较简朴的。

他只有一个三十多岁时取得发妻,在内城的宅邸中的佣人算得上是朝廷高官里最少的,宅邸的装饰也是最朴素的。

若是放在平时,大伙可能还会因为这个夸赞两声张尚书高风亮节,实乃吾辈楷模。

但若是放在现在的话,朝堂上的诸位官员心中只想说——

丫的,你张师小兵出身平日里不在意享受,对物质生活没多少要求,但我们有啊!

半年的俸禄说捐就捐,你尚书大人没了这半年俸禄是影响不大,可朝堂之中站着的还有一大群品级不高的小官啊!

这些小官因为身在京城,不像那些地方官一样有多种途径和手段可以创造额外收入,平日里一家老小可就指着夏国官员这不高的俸禄吃饭。

所以他们心中也是气啊!

你张师心怀天下,要捐钱你自己一个人偷偷捐了不就完事了吗?硬是要在这朝会中当着女帝陛下的面说出来。

还说什么“带个头”。

谁要你带头了,混蛋!

张师这个带头捐要是真被女帝采纳了,那大伙就被他架在火上烤了。

到时候捐钱吧,那今后大半年的时间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不捐钱或者捐少了吧,可能会在女帝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也会被人扣上一顶心中没有大义的黑帽。

并且,不止小官们心里不愿意,那站在朝堂前列的几位大官脸上表情也是不好看的。

他们虽然不缺这半年俸禄,但也不想白白的就把钱捐出去给他人增加名声。

因此,张师很快就发现,在他说出那一番话后,他就被朝堂上的诸多官员给联合起来孤立了。

“陛下,臣礼部侍郎以为张尚书之言有些不妥之处……”

“陛下,臣都察院……”

“陛下,臣九门巡查使以为……”

这不,一堆官员没有计划安排,却因为共同的利益不约而同站了出来反对张师的计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