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从农家崛起 连载

重生从农家崛起

分类:都市言情 作者:孤山野狐 字数:6万字 标签:重生从农家崛起,孤山野狐 更新:2024-04-30 04:57:15

王瑜穿越平行世界重生成了农家小子……上辈子一直活在‘别人’的光环中,这次,他要成为‘别人’。

“没死吗?这是哪儿?”

王瑜茫然的打量着周围。

一条石阶蜿蜒而上,看不到尽头。两侧是种植着茶树的一块块梯地。

石阶旁有一棵大树,他正坐于树荫下。枝叶遮挡了炙热的阳光。

在他身旁,一个竹篓翻倒在地,新采的茶叶倒出了一部分。

什么情况?

王瑜皱了皱眉头。

他记得送外卖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孩从四楼跌落,当时没多想就冲上去接住。

小孩是被他接住了,但他也被那力道冲击的摔倒在地,好巧不巧的头撞在钢筋上。

钢筋直接插进头颅中,他当时就感觉到了生命的流逝,知道自己大概是活不成了。

嘶——头好痛!

伴随着剧烈的头痛,一段段的记忆涌入王瑜脑海中。

良久过后,头痛消失。

“这是穿越了?”

“今年是2003年?穿越到二十年前还是穿越到平行世界?”

“这具身体的原主人也叫王瑜,农村少年,初三学生,虚岁十五。”

“年轻就有希望,挺好的。这算是好人有好报吧,不知那个坠楼的小孩有没有重伤。”

王瑜整理着得到的记忆。

原主最后的记忆是背着一竹篓的茶叶准备回家吃午饭,突然就感觉到胸闷头晕,赶紧到这树荫下坐着……

“应该是猝死了吧?希望你也穿越了。”

王瑜轻叹了口气,挠了挠大腿内侧,大腿内侧有些瘙痒。

他扶起倒地的竹篓,又将散落的茶叶捡起。

因为茶叶塞得密实,倒是没有洒出多少,很快就重新装好。

这时,身后的石阶拐角处两道人影出现,拾阶而上。

正是王瑜的父母。

父亲王荣贵挑着担子,一头是干柴,另一头是大编织袋装着的茶叶。

母亲姚大玉则是和王瑜一样,单肩背着一竹篓的茶叶,只不过她的竹篓比王瑜的大了不少。

王瑜看两人快要接近自己,赶紧背起竹篓往上爬。

足足花了二十分钟才将这条石阶小路爬完,累得王瑜满身大汗。

竹篓有点沉,再加上竹篓的带子纤细,受力面积小,更显得重了。

王瑜觉得自己瘦小的肩膀绝对被勒出了痕迹。

长石阶过后还有五分钟的路程才到村里,不过不用爬梯轻松了不少。

路上遇到几个回家吃饭的村民。

当然都是熟识的,毕竟村子小,算上三户孤寡老人,也才二十四户人家。

村子名叫天际村,虽然不是天的尽头,但确实很偏僻。

村里清一色的土墙木瓦房,无序的分散着。

王瑜家在村子最里头。

王瑜背着竹篓,还没进入院子,一只田园犬就窜了出来,冲着他狂吠。

眼神凶狠中又夹带着害怕。

王瑜眉头微皱,田园犬是王瑜家的,有一个烂大街的名字——旺财。平时旺财见到原主都是摇头摆尾的欢迎,现在却一反常态,难道看出了这具身体已经换了人?

旺财的狂叫惊动了屋里的人,一个老人从屋内走出。

“傻狗乱叫什么,小瑜你不认识了?我还以为来了别人呢。”老人用方言冲着旺财呵斥了几句。

村里老一辈说的都是方言,基本上不会说普通话。就算是王荣贵,也只会最简单的几句普通话。

不仅是天际村这个情况,附近的一些小村庄也都是这种情况。

旺财停下叫声,不过看向王瑜的眼神依然充满了警惕。

“奶奶。”王瑜用方言叫道。声音出口他心里松了口气。

得益于原主的记忆,他能听得懂方言,现在看来说也是没问题的。

这方言与普通话完全就是两种语言,一点都不搭边。据说只有所属的AK市和周围几个小县城在使用。

这点原主也是听说来的——原主长这么大,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连县城都没去过。

老人姓郑,并不是王瑜的亲奶奶。

郑奶奶的儿子年轻时候外出打工,然后就一去没回,她老伴在十多年前就去世了。这些年郑奶奶年龄大了,身体出现了各种毛病,自家的地种不了,于是就将地给了王荣贵耕种,住进了王荣贵家,王荣贵为她养老。

原主本就是郑奶奶帮着带大的,一家子跟郑奶奶的感情都很好,将她当成了亲人。

“饿了吧?歇会儿再吃饭。”郑奶奶笑眯眯的说道。

王瑜应了一声,进入院子中。

旺财小声叫了几下,被郑奶奶赶跑了。

王荣贵夫妇也跟在后面进来。

“茶叶过秤后卸了,捂坏了就卖不了。”王荣贵放下担子说道。

这话可能是对着王瑜说的,但王瑜没有理会。他迅速的往后院走去,后院有一条水沟,比前院凉快多了。

王瑜不是贪凉,他见没人跟过来,赶紧脱了裤子。

从几分钟前开始,他就感觉到大腿内侧的瘙痒加剧。

脱下裤子一看,大腿内侧肿了一块,有两个相间大约一厘米的小伤口,看起来像是被虫子蛰的。

肿成这样,这虫子应该有毒吧?

王瑜很是担心,不过家里没备什么药物,他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好打来井水冲洗了一遍。

洗过之后,瘙痒减轻了很多,已经在可以忍受范围内。王瑜于是穿好裤子,来到前院。

早上一家三口采来的茶叶已经被姚大玉铺在地上,姚大玉正跟王荣贵说着话。

“大弟的竹篓十六斤七两,我的二十三斤,编织袋的三十五斤半,扣除两个竹篓和编织袋,重六十八斤四两。”

“加上下午采的,能有上百斤,要大弟跟你一起挑去卖吗?”

“下午看情况,只是百斤出头的话不需要。”王荣贵说道。他挑担超过百斤是常有的事。

茶叶得挑到十里外的百家村去卖,来回一趟要两个小时,傍晚就得出发了。因此下午采茶的时间大概就四个小时左右。

早上他们不到五点半就到茶山,采茶时间大概是六个小时,按照这效率,下午应该能采四十斤左右。

当然,多与少得看下午那片茶山的新茶是否长得茂密。

王瑜家加上郑奶奶家,总共有六片茶山,总面积大约是三亩,早上的那片茶山离家最远面积最大。

“吃饭喽。”郑奶奶喊道。

饭菜自然是郑奶奶做的。

饭是大米饭和地瓜混蒸的,地瓜香气扑鼻并且还能够减少大米的支出。

菜都是十月份的时蔬,清炒萝卜、炖茄子、酱油拌芋头以及一大份的咸菜汤。

清一色的素菜。

肉对于王瑜家来说太贵了,舍不得买。往常想要吃到肉菜,唯有家里养的猪宰杀的那几天或者旺财叼回野味。

旺财是会打猎的,一个月大概能弄到一只野味,能够为王瑜家改善伙食,否则王荣贵也不会养着这么一只田园犬。

王瑜看着桌上的菜,心里不由感慨:这都二十一世纪了,这儿的生活水平却跟他前世八九十年代差不多,亏这儿还是沿海省份呢。

不过想想他们所在的大坑乡连续二十年蝉联全省十大贫困乡,王瑜又释然了。

吃过午饭,正要去茶山采茶叶,王瑜却毫无征兆的发起了高烧。

王荣贵采了几样草药交给郑奶奶熬煮,叮嘱王瑜在家好好休息,然后便与姚大玉去采茶了。

这不是说父子感情不好,而是附近有人生病基本上都是这种处理方法,除非实在严重了才会去看医生。

突如其来的高烧让王瑜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难受极了,他怀疑烧到了四十度。只是整个天际村都没有体温计,想要测量都没办法。

郑奶奶熬煮了草药汤,王瑜喝了草药汤之后就迷迷糊糊的睡去。

等再次醒来天色已黑,木屋中亮着的白炽灯,灯光昏黄,比外面的月光强不了多少,郑奶奶和姚大玉都陪在床边。

两人见到王瑜醒来,急忙询问情况。

王瑜感觉自身状况比下午还糟糕了很多,身体滚烫,浑身无力,连想要起床都无法做到。

而且,烧成这样一般是没什么食欲的,但他肚子却非常饿,感觉能吞的下一头牛。

“你爸去请医生了,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呢?”姚大玉眼泪往下掉。

傍晚王荣贵回了一趟家将茶叶挑去卖了,等天黑回来,发现王瑜发烧严重,浑身滚烫,不像是往常的感冒,立刻慌了神,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又去百家村请医生了。

百家村是附近最大的村庄,有将近两千户人家,有茶厂有小学也有唯一的医生。

相较于姚大玉的担忧慌张,郑奶奶就镇定多了,她心里也担忧,但没表现出来。

听到王瑜喊饿,郑奶奶立刻去端来了早就熬着的白米粥。

王瑜被搀扶起来背靠床头,喝了一点白米粥,又不由自主的昏睡过去。

再次醒来应该是被叫醒的,屋内多了两个人——王荣贵和一个四十上下、背着医药箱的中年男子。

王瑜认得这人,是百家村的医生郑友善。

测了体温把了脉,郑友善就给王瑜屁股上扎了两针开了药。

如同王瑜之前猜测的那样,他的体温确实达到了四十度。

郑友善开了药之后,带上诊疗费和两包方便面六个鸡蛋被王荣贵送着回村。

两包方便面和六个鸡蛋是出诊费。行情价是两包方便面和两个鸡蛋,因为是夜间出诊,给加了四个鸡蛋。

方便面是姚大玉从村里其它人那儿借来的——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人来说,任何需要花钱的东西都是奢侈品,王瑜家自然不可能备有方便面。

两包方便面两块,要采四十多斤茶叶才能赚回来——现在的茶叶价格一斤在五分钱附近波动。

茶叶是大坑乡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只是买不上好价钱——跟茶叶品种有关,也跟茶厂剥削有关。

同类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