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409(2 / 2)

  刘健略一思量,觉得自己不能一个人失态(虽然没人发现),便把文哥儿的策论单独拿出来传给旁边的王恕,让王恕给看看文哥儿这篇策论写得怎么样。

  王恕虽有些纳闷,但还是搁下手里的答卷接过刘健递来的文章。

  接着轮到王恕开始出神了。

  刘健非常满意这个效果,拿起文哥儿最后一张答卷看了起来。

  上面就是文哥儿写的《神童诗》了。

  这类应试诗大多是些歌功颂德之语,平时主要看看文法如何、字迹如何,配不配得上被选入翰林院。

  像靳贵他们写起来就很得心应手,神童典故轻轻松松往里塞,最后还要吹一把当朝吏治清明,所以咱的神童也很牛逼。

  这些诗不能说写得很差,但读来也只能说真正的好诗很难出现在这类场合。

  文哥儿这诗文辞上算不得多高明,但胜在朗朗上口,这一点是遵循汪洙《神童诗》的风格,属于连小孩子多读几遍都能背下来的那种。

  更重要的是,他这诗里描写的几个行业都带有他平时观察到的细节,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淳朴而美好的期望在诗中反复交汇和碰撞。

  哪怕是读给相关从业者听,对方兴许也会由衷觉得“真要是这样就好了”。

  至于必须要走流程的歌功颂德,这诗里应当也算有的吧?

  毕竟整首诗都在表达希望大明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望来着。

  仔细一琢磨,这诗竟还是和前面的策论相呼应的,地方官员想要“补短板”可不就要关注各行各业的发展、想想怎么能让百姓丰衣足食,别只顾着关心能培养出几个读书人吗?

  当然,读书人还是要培养的,只是不能一味只盯着这一块罢了!

  刘健是越读越觉得有滋味。

  他本身就不是追求华美辞藻的人,文哥儿这样的写法正对他的胃口。

  刘健反复把文哥儿的诗读了几次,转头看文章已经传到丘濬那儿了,便把诗稿也递给王恕。

  如今内阁的四位阁老之中,也就丘濬是最爱著述的,其他人都是实干派。

  不能说丘濬就不爱干实事,只是丘濬的实践机会着实有限,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他心爱的书打交道。

  所以算下来要说有人会从文辞上挑刺,估摸着就是丘濬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丘濬和这小孩儿关系好得跟亲祖孙似的,估计丘濬也不会在这事儿上挑剔就是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