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1 / 2)

余姚是治《礼》的科举大县,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拜师学《礼》,可他刚才翻看名册,发现这位小神童居然选了最难且最少人选的《春秋》。

  也不知是不是从小声名远扬,所以对自己极为自负。

  吴伯通这些年教过的学生少说也有一两千人,什么样的学生都见过。

  他最喜欢的还是踏踏实实下功夫钻研学问的小辈,对于这种狂妄自大的后生他是最看不惯的。

  不过比起那些拿着一份荐书就直接参加回乡科举、连提学官这一关都懒得过的官宦子弟,这小神童倒是还肯老老实实地来考试。

  也不知这小子到底有几分真才实学……

  吴伯通又多看了文哥儿一眼,端起旁边的茶水慢悠悠地喝了一口。

  要是这小子题答得不好,便是谢迁、李东阳两个阁老的面子他也不会给!

  作者有话说:

  老丘:你拿老子不当阁老?!!

  吴督学:官宦子弟明明直接考,他还来应岁试,说明应该还有救

  文哥儿:什么???我可以直接去考乡试??!!!

  *

  更新!

  很不错,文崽成功踏入考场!

  *

  注:

  ①乡试资格考试的模式以及困难:参考论文《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和《明史》

  -

  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明朝各个时期的乡试资格考试都不太一样,一开始是想考就考的,过了很多年才设立提学官搞岁试,后来又明确科考、遗才考、考前大收等等名目,甚至还有哭着求着在考场外告考的……明朝两百多年,制度细则变来变去,前后很多都不太一致。

  像正德后期就开始规定官宦子弟不能回到老家就直接乡试,同样要参加提学官考核,说明在正德之前大家都是回到家就直接考,比如历史上王守仁在科举前基本都是受王华家教没入官学

  再结合文徵明、唐伯虎他们的考前经历来看,普通考生这个时期应该是需要先由提学官评等次(岁考/岁试)才能获取乡试资格,哪怕等次不好,有官场前辈举荐(像苏州知府亲自给唐伯虎求情)也可以下场考试。

  至于后世常用的的“科考”和“六等黜陟法”,李东阳他们这个时期编写的《大明会典》似乎是没有提及的,关于在校生乡试资格似乎只有这么一段记载:【成化三年、令提学官躬歷各学、督率panpan教官化导诸生。仍置簿考验。其德行优、文艺赡、治事长者、列上等簿。或有德行而劣於经义、或有经义而短於治事者、列二等簿。经义虽优、治事虽长、而德行或缺者、列三等簿。岁课月考、循序而上。非上等不许科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