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806(1 / 2)

这位武将带了两个随从,骑马出了黄城,在田野间漫无目的的骑行时,有个年轻的农夫似乎认出了他,直起身向他行了一个揖礼,这引起了太史慈的主意。

  那个农夫年纪很轻,只有十七八岁,头上戴了一顶破草帽,身上却穿着整整齐齐染成青色的短褐,这就很不寻常。

  毕竟农人平时穿衣是不费力去染的,妇人织出来的粗布裁剪后就可上身,脏了不舍得洗,洗多了就会破,破了还需要打补丁,寻常人家哪有这样的心思呢?穷苦人衣不蔽体,连粗麻衣也穿不齐,殷实人家若有那么一两件染了色的衣服,必定也是压箱底的,逢年过节才能拿出来给家里的长辈们穿一穿。

  ……这个年轻农夫就这么穿了一套葛布青衣下田了。

  太史慈看了两眼才恍悟,“孔明!”

  “子义将军,”诸葛亮笑道,“将军何往?”

  子义将军跳下马,将缰绳扔给侍从,走了过来,“随便走一走,散散心罢了,孔明这是在躬耕陇亩?”

  诸葛亮看了一眼自己刚刚在和农人鼓捣的东西,“将军猜一猜?”

  这片田已经收割过了,沉甸甸的麦穗都被运了回去,留在地里的只有零星麦秆,现下要重新用犁再犁一遍地,才能开始种粟米。

  太史慈将目光放在了那架长犁上。

  “和寻常犁铧不太一样?”他指了指犁辕,“如何选了一根弯木?”

  “陆将军曾对我说……”

  太史慈突然竖起了耳朵。

  “她说以前在外面行走时,曾经见过一种很容易转弯的犁。”

  太史慈摸摸自己偷着留出来的一点短髭,“转弯?”

  诸葛亮比划了一下这架新改良的农具,“因此我留了心,总想着试一试。”

  恍然大悟的太史慈看了看那架犁,又看了看一身农人打扮的诸葛亮,忍不住就乐了。

  “此非正道,你不去学宫读书,倒在这里玩耍,难道不怕你叔父知道吗?”

  “我小心些。”诸葛亮狡猾地说道。

  对于汉朝的士人来说,“躬耕陇亩”是一件挺高尚的事,但它不高尚在种出多少东西,只高尚在士人淡泊名利,把脑子放空,专心于山野。

  所以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地自种自吃,管宁算是一个,他在辽东名声大盛,不仅有他开班给大家讲课的缘故,能在自己家园圃里好好干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诸葛亮这个和“躬耕陇亩”又不太一样,因为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自种自吃上,而是在各种工具的改良上。

  这就不太好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