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20-镇摊之宝45(1 / 2)

在清末民初的年代,河北保定有一个身世坎坷的少年,名叫小笛。他在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五岁时母亲也离世,这个苦命的孩子只能依靠乡亲们的百家饭长大。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打垮他,反而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随着年岁的增长,小笛决定离开家乡,前往繁华的北京城闯荡。他虽没有特别的技能,但却拥有一颗不怕吃苦、愿意努力的心。在偌大的北京城中,他思索着自己的出路,究竟做些什么好呢?在反复思量后,他决定投身于豆汁的制作与销售。

俗话说得好,“豆汁焦圈疙瘩菜,不在BJ不会爱”。豆汁,并非人们常喝的豆浆,而是制作绿豆粉条后剩余的汤汁,经过发酵后变成的绿色饮品。对于那些喜爱它的人来说,豆汁的酸味中透着一丝甜意,令人回味无穷;而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其味道酸臭难闻。然而,老北京人对豆汁却有着深厚的情感,它几乎成了京城的标志之一。

小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他想到,北京人口众多,早餐时若是人人都能喝上一碗豆汁,那卖豆汁必定是条赚钱的好路子。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学习制作豆汁的手艺。

为了掌握这门技艺,小笛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这位老师傅虽然是个哑巴,但他制作豆汁的技艺却是一绝。近几年因为腿脚不便,他很少再出摊,但手艺却从未丢下。小笛聪明伶俐,学习能力极强。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他通过观察老师傅的操作,再用心揣摩其中的要领,竟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制作豆汁的技巧。随后,他又花了几天时间学会了制作疙瘩菜和焦圈,这样一来,整套豆汁早餐的制作方法都已被他熟练掌握。

在出摊前的那个清晨,老师傅特意让小笛亲自动手制作一次豆汁。小笛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将精心调配好的豆汁端到老师傅面前。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老师傅只是淡淡地瞅了一眼,便轻轻地摇了摇头。小笛心中一阵慌乱,难道自己做的不对?他忍不住端起豆汁喝了几口,感觉味道颇为正宗,不禁疑惑起来。

小笛急忙用手势和简单的言语向老师傅表达自己的想法,示意他尝一尝。但老师傅只是指了指豆汁,嘴里发出“哎呀”的叫声,同时模仿着水烧开时咕嘟咕嘟的声音。小笛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老师傅的意思。他心中焦急,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去找一个能和聋哑人沟通的邻居帮忙。

邻居耐心地听完小笛的描述后,告诉他老师傅的意思。原来,老师傅是在强调豆汁的“烫”字。他解释说,一碗好的豆汁,讲究的是温度。端上桌后,碗里偶尔咕嘟几个泡,说明豆汁的温度恰到好处,这样味道才能完全释放出来。老北京人喝豆汁都是行家,他们只需瞅一眼,便能从豆汁的冒泡程度判断出手艺的好坏。

小笛恍然大悟,心中暗自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一位严格的老师傅。他铭记在心,转过天再做豆汁时,特别留意了温度的控制。当他将豆汁端上桌时,只见碗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热气腾腾。老师傅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吹着热气喝了一口,连连称赞。

小笛终于出师了。临出门前,老师傅拉住他,从身后拿出一把铲子和一个喷水壶交给他。老师傅嘴里哇啦哇啦地说个不停,同时用手势比划着。小笛虽然听得三分明白七分糊涂,但还是恭敬地接过这两件宝贝。他心中疑惑不已,不知道这两样东西有什么用处。

小笛想,难道师傅是想让我自己种质量好的绿豆?铲子用来翻土,喷水壶用来给绿豆喷水?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太对劲。他明白老师傅一定有他的深意,于是决定先收好这两样东西,等日后慢慢琢磨。

带着疑惑,小笛在北京城的城西,摆了个豆汁摊,可是一段时间下来,生意异常冷清,即便打出焦圈白送的旗号,也鲜有人来。那天,一个老头路过豆汁摊,瞅瞅小笛,你不是老BJ吧?做豆汁连喷水壶和铁铲子都没有。小笛心里一震,怪不得出门前老师傅塞给我喷水壶和铁铲子呢。

原来这两件是豆汁摊不可或缺的镇摊之宝啊。他赶紧把喷水壶和铁铲子拿了出来,放在摊前显眼的位置,然后就坐等镇摊之宝招徕食客。不料一连几天豆汁摊前还是生意冷落。小笛瞅着铲子和喷水壶直纳闷,两件宝贝都摆出来了,怎么不起一点作用呢?难道还得拿这俩宝贝去寺庙开光呢?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小笛决定到其他豆汁摊去看看,看人家有什么揽客秘诀,他来到一处摊前,这家生意不错,十几个食客正狼吞虎咽的吃焦圈呢,咬一口焦圈,夹一筷子疙瘩菜,再吹着热气喝几口豆汁,那表情就像在享用山珍海味般。

小笛也要了一碗豆汁,尝了几口,觉得和自己做的也差不多,疙瘩菜甚至还不如自己做的好吃。为什么这家能吸引食客?他四下打量着,看到摊边放着两件东西,一个是喷水壶,一个是铁铲子,他眼前一亮,哟,卖豆汁的还真得摆放这两样宝贝呢,可我自己摊钱也放了,怎么没效果呢?接着,他又观察了好几个豆汁摊,每家的豆汁味道都大体相同,并没比自己的强。

可人家的生意比自己的好多了,当然每个摊前也都有喷水壶和铁铲子,这下小笛更想不明白了,这天他在自己的豆汁摊前闲坐,心里一个劲的琢磨到底怎么回事。一个老头从摊前经过,小笛看着面熟,这不是前几天点播过自己的那位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