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人总不能活得不如个动物(2 / 2)

  那时候来熊猫饭店吃饭的,都是在莱姆豪斯码头停泊的水手,以及附近船厂的华人劳工。大多数人来自口味温和清淡的华南地区,微薄的薪水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改变了他们的口味。油水足,味道重,带荤腥又便宜的麻婆豆腐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下饭菜。

  他们吃着四川菜,谈论着来自四川的熊猫。

  报纸上说,明和它的兄弟是传教士史密斯在四川省宝兴县发现的。他总共找到了十二只熊猫,“明”是其中最年幼的,捕获时还不满周岁。

  不幸的是,捕获后不久就有三只死去,在内陆到香港途中又有三只不幸死亡。从香港到伦敦是长达半年的海上历险,一只熊猫未能熬到最后,另一只在上岸后不久死于水土不服。

  幸运的是,它们的皮都被完整地带了回来。

  史密斯是让英国人拥有熊猫的英雄,人们津津乐道他的冒险史,说他是怎么用木笼和网捕获熊猫,一路惊险不断,换乘马车、汽车、轮船,躲过了中国的关卡、战火和头顶空袭。

  半路上,调皮的“明”还逃跑过一次,史密斯是如何用精准的枪法连续击中地面,让它不得不迷途知返。

  在海上,他们遭遇了无数次暴风雨和巨浪的袭击,关熊猫的木箱经常被撞散在船头船尾,甚至差点掉落海中。机智的史密斯用缆绳和铁链将六个木笼绑在一起,又固定在船舱里,才保证了熊猫的安全。

  但在熊猫饭店里,华人们都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冒险是强盗的遮羞布,传奇的每一页都饱浸鲜血。

  “不就是卖猪仔咯?像过去卖我们一样。”

  有水手说,自己的兄弟就在那条货轮上,亲眼见过这种稀罕的动物。待遇可比早年当“猪仔”卖的华人苦力好多了。不挨打,住的是小笼单间,不仅有窝窝头,还有胡萝卜和苹果吃,有淡水喝。天气好的白天,会被铁链栓在甲板上晒晒太阳,吹吹海风,晚上才被锁进货舱。

  “山里来的动物哪坐过轮船啊,每天都在晕船,一吐就是一甲板!”

  他们感叹到底动物皮糙肉厚,比那些沉尸海上的“猪仔”走运多了。又感叹到底是动物,记吃不记打。“明”经历了那样的一路,又在动物园里每天被狼狗撕咬训练,还不是乐呵呵地同游人握手、合影,听说还会主动和小孩子拥抱。

  “也算是苦尽甘来,熬出头了,比我们强。”

  “明”的形象无处不在,报纸杂志、明信片、布料花色、儿童玩具……对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华人来说,这个“同胞”让他们同病相怜,又心生羡慕,甚至还是励志榜样。

  “我父亲就常说,人总不能活得不如个动物。”

  同“明”一样,傅登科的家乡也在四川山里。山不高,顶峰悬崖下长年有一线清泉涌流不息,泉水流淌到山脚下,就是有十来户人家的傅家沟。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美食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