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幼稚和反叛18(1 / 1)

8月11日,范秀玲和侯晓圆出发去贵州,母亲送女儿上大学。

出发前一天,侯卫军一家难得地去了一次长江路批发市场,给晓园买了一个墨绿色的大行李箱,给晓方也买了一个灰色同款,两个一起便宜点儿,每个190块钱。其他没买什么,他们也没有足够的闲钱,只是在那儿附近闲逛了一阵。剩下的东西,床单、被褥、被子、枕头都从家里带,最外面用红褐色和黄色交叉条纹的床单包裹起来,外面再用绳子绑紧。

生活在XJ挺有意思,过惯了就懒得出去,出去了又不想回来,其中应该有一个原因就是XJ的面积确实足以称得上辽阔,来回坐火车不方便,很不方便。当然可以选择乘坐飞机,但是对于常年拮据,应该说是贫穷的侯卫军一家,甚至是整个侯家大院里的所有人,坐飞机都只是一个可以放在未来愿望清单里的事件。他们出远门从来是坐火车,动辄三四十个小时,即便是在XJ内部,从北疆去往南疆也常常会花去一整天,更不用说前往外地,跨越广阔的、满地黄沙的戈壁滩,再穿过狭长得有些让人吃惊的甘肃,前往内地或沿海地区了,仅是从WLMQ到兰州的距离便足够从BJ跨越六七个省份到达广东。

范秀玲和侯晓园坐火车去贵州,需要整整两天两夜,她们买不起卧铺,倒也并非买不起,总是可以买得起的,应该说她们舍不得买。她们一路上都坐着,坐在喧闹、拥挤、通常还会充满令人厌恶的汗臭味的车厢,范秀玲到贵州后,右腿小腿肚肿了很高,稍微碰一下或挪动一下步子就会像针扎一样疼,在旅馆躺着睡了一晚才缓了过来。

范秀玲在那里留了一天,8月15号,把女儿送进学校才坐火车往回走。范秀玲还没回来,父亲就带着侯晓方出发去广东了。他们的火车时间更久,久到让人仿佛突然意识到祖国的疆土原来这么辽阔,一共要两天半,整整60个小时,同样是硬座。

过了两天,侯永康一个人出发去学校。学校组织高一新生前往仓房沟国防教育基地参加为期一周的军训,同全国所有即将进入高中生活的新生一样。

他在学校统一租来的公交车里坐着,逐渐陷入一种朦胧的、半睡半醒的状态,一点一点地,仿佛发掘古代遗迹中的精美陶瓷器具那样,回想着自己那勉强可以称得上有些活力和趣味的初中生活。如今他曾经要好的同学们已经比他高了一届,他们的军训生活在去年就已经完结。

侯永康复读了一年,并非是因为考得不理想,相反,前一年他考得非常理想,对于他自己而言,尽管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都觉得他的成绩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而且再次看到他时,眼神中总会透露出一种混杂着遗憾和无奈的神情。那一年他的成绩虽然上不了最好的一中(似乎他所在的那个班级就是为了培养能考上一中的学生),但除一中外的所有高中他都能轻易进去。

侯永康进了八中,因为八中有不少他的初中同学,算起来得有四个,其中一个是他一直暗恋的女生。他的分数比那所高中的录取分数线高了接近30分,所以那年因为填报志愿,他意料之中地跟父母吵了一架,应该说是跟母亲,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示过强烈的命令态度或不满情绪,最后他坚持进了那所高中。在他看来,这无疑是青少年时代反叛权威的一大胜利和壮举,甚至为此感到有些得意。

在分班考试前一天晚上,他甚至还跟赵五岳(他的一个初中同学)去大西沟一个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黑网吧(只要能在网上找一个身份证号和名字给前台,网管就会闭一只眼默许),打了一晚上的英雄联盟。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大概五六点,睡了两个小时,又坐BRT一号线转三号线去八中考场,迷迷糊糊地考了一场试。写完作文就交了卷,去到一个同学在附近租的房子里睡了一上午才终于动身回家。直到多年以后,应该是当他大学毕业后,回想起那次总带着少年的反叛和青涩的经历时,才不会像当时那样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向朋友们夸耀的事,而是略带羞愧地微微一笑,仿佛看到两个幼儿园的孩子因为一件并不值得的小事激烈争吵。

后来,他进入了文科重点班。文理各一个重点班,这个学校在高二分科前就会筛选出一部分学生重点培养,也许是因为他的作文写得不错,勉强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应该重点培养的班级。

但他一直都不是值得培养的人才,他反叛,认为身边的一切管理和制度都是暴力的、不合理的、应该予以最大程度抗争的腐朽残余。也许是由于他从小就坚定地认为自己是被上天选中的人,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天赋是上天赐予的,并不会像所有学校和老师认为的那样,可以通过更完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能够获取。这种幼稚可笑的想法曾经在他的小学和初中时代仿佛意外地得到印证,尤其是初中时期:他不努力学习,并认为天才不需要努力,而且一旦努力就从反面证明了自己并不是天才。

他只完成最低限度的作业量,甚至有几门作业经常不交,还有几门通常周天到学校后抄其他人的作业;不仅如此,他还要嘲笑那些拼命努力写作业、刷题的人,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他都一律给予最不屑的轻蔑。而且仿佛是为了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己的天才,还常常故意在他们学习的时候嬉戏打闹,在每天三节的晚自习上看各种杂志、小说。仿佛不这样做,他就没法得到其他人的另眼相看,没法博取更多人的视线、认可、赞赏和感叹(但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他总是有一个模糊的怪诞想法,如果天才得不到万众瞩目,时间长了,就连他自己也会将自己遗忘在隐秘的、无人关注的角落。这也许就是对他当时那种有些病态、但在他看来又完全合理的心理和状态的最好写照。

所以当他在面临自己完全没接触过,而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在预科补习班中接触过的高中的全新知识时,第一次体会到一种几乎动摇他全部信心和意志的挫败感。他对自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而这种怀疑最终转化为更强烈的反叛和更彻底的自暴自弃。

他不接受新的知识和求解问题的方法,他曾两次打断物理老师讲课,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向老师和他所代表的权威发起挑战,他用自己那些仅存的、笨拙的正余弦定理,反复蹩脚地解释更系统、简洁的受力分析,用最后多得自己都难以计算的数字勉强替代具有坚实基础的分析图,但最终只是陷入一种自己早已难以掌控和处理的、尴尬的窘迫境地。他成功地博得了同龄人的关注,但也让他们自然地对他产生了一种直觉的嫌恶和疏远。也好,他想,反正他从来都不愿做一个随波逐流的正派人,特立独行的异端倒是更符合他的品味和向往。而这一切都为他最终做出退学的行为的可能加大权重,相比他的其他可能行为,例如,成为一个懂得努力和谦逊的学生,这种代表着反叛的行为确实更趁他的心意,让他有理由继续坚持自认为是与众不同的天才的那稍显滑稽的信念。

月考结束,他考得很糟,曾经他最擅长的数学和物理没有及格。他开始怀疑一切,找各种借口为这次注定的失利做出符合他心意的解释。“毫无疑问,他们所有取得比我的成绩更好的卑鄙之人,都参加了预科补习班,而身为天才的我,不可能进行这种卑劣的,有损上天赐予我的独一无二的才智的高尚价值的行为。是的,我的才智是上天赐予的,不是像他们那些笨蛋一样要通过其他任何手段获取。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那独一无二的才智甚至难以战胜一个月,每天两节的补习课程呢?为什么……”

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能并没有任何天赋,只是像他的许多初中老师说的那样“有些小聪明”而已。但他没法从更多地方得到有价值的根据,如果当时他能够虚心接受其他人的意见,或者能看一些更有意义的书籍,那之后注定到来的有些让人感叹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可他仍没法做到最基本的、代表着进步的反思,没法承认自己确确实实犯了错,没法承认自己来到世界上时居然并不是最完美的状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没法将自己同整个世界分离,像稚嫩的孩童时代那样。他不容许自己的思想或任何精神部分独立于自己的身体,站在另一个角度、处在自己身体之外的某个空间观察自己,他甚至没意识到能够这样做,所以在他狭隘可笑的视角里,自己并没有错,从来没有,而是整个世界仿佛出现重大故障一般,暂时脱离了他的掌控,不再像之前那样随着他的心意运转,但总有一天,整个世界还会接受他的控制,聆听他的祈求,满足他的意愿,而他要做的只是什么也不做,只是等待。

后来,仿佛由于孩童那种本能地逃离自己无法掌控的事物一样,他开始逃课,在他显然开始痛恨的数学课开始前逃离教室,去到安静的图书馆,后操场的一个阴凉角落,或是直接回到宿舍。仿佛小孩子遇到可怕的事物会捂上眼睛一样,他也用这种幼稚的方式进行逃避。

之后是老师和班主任的谈话,然后是叫家长。从他那个闭塞的视角,从他自以为是的世界看待所有这一切,总觉得所有人都在竭力指责他,并不断试图控制他的身体和精神。终于,长期逃避的念头在某一天下午发展为一个更加一劳永逸的想法,他决定退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