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25(2 / 2)

却并不似往日叫他惶恐。也许是潘宁所给与的甜蜜,超乎了他的期待。这最后的甜蜜,并不是饮鸩止渴,而是久旱甘霖,让他意识到他同样也是被眷顾的。

难道说,这生命的最后,竟是母亲所谓的黎明?

烈日扫荡一切,昏头昏脑中,他觉得怀里的躯体变得轻盈,而自己也在水声中轰轰远去。

他仿佛回到了从前。看到了寂寞的童年,动荡的青春……8年前,他和潘宁在雨中刻骨铭心地告别,雨哗啦一下喷溅在玻璃窗上,模糊了两张不谙世事的脸。

1

慕远与潘宁的爱情产生于高考前的禁锢期,纯粹出于少男少女朦胧的渴望与本能的吸引。这点好感随风潜入,润物无声,让他们颤栗地体验生命另一重境界。那段时间,学校里,每一天都有人以身试法,每一天也都有一段情壮烈殉葬。不过,老师的大火终究烧不尽整座草原,总有春风赠予希望。

年轻时的爱情,都有大义凛然的姿态,因为他们把爱看得纯粹而高贵,就像明月,高高在上,普照众生。只有混迹社会、被琐碎磨损的时候,他们才会认同,爱情不过是另一种柴米油盐。

去国后的慕远也总会想,如果一切平平安安,他与潘宁的感情是否还能如此激烈久长。也许已经功德圆满,但那对爱情未尝不是另一种磨损;更大可能,是自然而亡,无疾而终。初恋为记忆的相册提供唏嘘的内容,给千疮百孔的老心吹过一缕春风。

但事实是,他对爱情的体验永远结束在那一年。没有消耗的爱情自然永葆青春。但那种簇新,何尝不是缺憾?所以有时候,他又想,消耗与膜拜,作为爱情的两种使用方式,各有优劣。但普通人都会选择消耗,解构神圣,让爱情世俗到底。

其实,他也是这么希望的。

回到当年5月,毕业前夕。慕远和潘宁这一对无一例外也受到了老师们的围剿:

“你们自诩成绩好,可是再这么胡闹下去,也会退步的……事实证明,谈恋爱会分心,影响学习。”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使命,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学习!”

“我说你们这帮孩子,着什么急,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不了你们的。现在你们挑选的范围很窄小,等考上了大学,都是才俊、栋梁,到时只会怪自己眼界低呢……”

这些训导,他们根本不屑一顾。年轻的爱情在阻力之下会有巨大的反弹。他们巴不得来点磨难以此证明自己是经得起的。古往今来,无论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哪一个经典的爱情不都是在重重磨难中涅槃的吗?

他们不能在老师的眼皮子下光明正大地一起回家,回家后却必要打个电话报平安,有时候打着打着就想见了,潘宁就说,你来吧,慕远就千里迢迢地往她家赶。潘宁总早早等在大院门口,朝着公交车站的方向张望。待得慕远来了,两人也不过手拉手走一会儿路。慕远看看手表,说:很晚了,睡吧。潘宁就嗯一声,两人又手拉手往大院返。潘宁到房间,总要打开窗子同慕远挥挥手,而慕远也必须等她合上窗户,拉上窗帘才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