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263节(1 / 2)

  八月九日,楚军开始对西城门一带进行攻击,不过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直接强攻城头,而是继续炮击,同时填平护城河,并逐步肃清明军在这一方向的其他残留防御工事。

  同时楚军也在继续在这一方向挖掘壕沟,试图把更多的十八斤臼炮靠近部署,同时也争取让攻城用的精锐重甲步兵们,获得更近的出发阵地。

  当楚军对西城门一带发动持续进攻的时候,史可法迫不得已开始抽调其他方向的明军加强西城门的防守。

  但是,其他方向的楚军也不是吃素的。

  负责南城墙战事的第一师这个时候,也加大了攻击力度。

  头两头里,因为南面城墙并不是主攻方向,所以第一师的进攻,更多的还是以牵制敌军兵力,肃清一些小堡垒为主。

  而等第六师拿下了三号大型堡垒以及九号大型堡垒,开始直接进攻西城墙的时候,为了避免明军抽调更多的兵力增援西城墙,第一师也是及时的发动了猛攻。

  尽管因为火炮大多集中在西城门,南城门一带缺乏火炮的缘故,导致第一师为了避免过大的伤亡,而没强攻那些大型堡垒,但是依旧给明军制造了极大的压力,迫使明军不敢抽调更多的兵力增援西城墙。

  等到八月十二日,经过数天作战后,楚军初步填平了西城门外的护城河,并且还挖掘了地下通道埋设了火药。

  当天上午时分,随着一声巨大而沉闷的爆炸声,九江西城墙的一段城墙被炸坍塌的时候,楚军针对九江城最后的总攻也开始了。

  大批突击队的重甲士兵们冲上去和明军厮杀,最终依靠着盔甲优势和火力优势成功夺取了废墟以及附近城墙。

  这个过程里,手榴弹再一次发挥出来了重要的战术作用,使得楚军的攻城行动变的比较顺利。

  当西城墙被楚军攻陷的时候,九江城的陷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且这个时间将会非常的短暂!

  面对西城墙的失守,史可法绝望之余,也只能是率领残兵从东城门突围,一路逃向湖口。

  然而楚军虽然故意留出来了个东城门没打,玩围三厥一的路数,但是不代表远离城门后没有部署兵力进行埋伏!

第329章 湖口

  一边围三厥一一边设兵埋伏,这都是楚军围城战里的老套路了。

  套路很老,但是却很管用。

  明军突围之前,也知道前方肯定会有埋伏,但是他们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从这缺口里冲出去,要不然就真的全军覆没了。

  而埋伏在东城门外的楚军,就是楚军里的主力骑兵部队第一骑兵旅以及第一近卫师下属一旅。

  刚逃出城的史可法所部,没多久就遭到了该部楚军的拦截……

  明军自然是挡不住,也没勇气抵抗。

  双方几乎刚接触呢,这都还没正式打起来呢,各部明军就自己先散掉各自突围了。

  还别说,面对漫山遍野的溃兵,楚军战斗力再强悍一时半会的也抓不完,还真让一些明军顺利冲过拦截逃亡。

  只是最后跟随史可法成功抵达湖口的明军已经不足三千人。

  三万五千多九江守军,此时已十不存一!

  抵达湖口的史可法刚下船,看着身后的浮桥,狠了狠心道:“拆桥吧!”

  这是明军之前自行搭建的浮桥,为的就是能够让九江和湖口方向的明军能够短时间内快速相互支援。

  但是很悲剧的是,在楚军进攻九江城的时候,湖口方向的明军虽然一开始也派兵过来增援,但是遭到了第一骑兵旅和近卫师的打击后,后续就没胆量派兵过来增援了。

  如今这道浮桥,倒是成为了史可法等人逃命的通道。

  楚军之前之所以没有提前破坏,或者派遣重兵直接扼守浮桥一端,反而是故意放开浮桥通道,纯粹是为了给九江城内的明军一个希望,一个逃生的希望,免的他们因为后路被彻底断掉后来一个彻底死守。

  攻城战的时候,适当的给敌人留一条逃生的通道,能够有效的降低守军死守的作战意志,进而降低强攻的难度。

  只是这种通道,摆明了也是一个陷井!

  史可法率军突围的时候,大概有一万多兵力跟着他一起突围,但是在离开九江城没多久就遭到了楚军拦截。

  最后分散突围后,陆续抵达湖口的只有区区三千人不到而已。

  下令拆掉浮桥,免的被楚贼利用成功渡河然后登陆湖口后,史可法又下令湖口守军紧急加固防线。

  一边又派人火速前往金陵城。

  干啥?

  要援兵,要钱粮!

  他派去的人也不用怎么劝说金陵城里的那些权贵士绅们,只需要说明一个事实即可:九江德化已经失陷,如果后续湖口还守不住,那么江南可就要彻底完蛋了!

  那些权贵士绅们,会比史可法自己更着急!

  如果不想楚军杀过来找他们收税抄家,那么就得支持他史可法在湖口建立新的防线,把楚贼挡在外头。

  九江城虽然失陷了,但是整条九江防线并不只有一个九江府城德化,还有一个湖口城呢。

  至于说九江失陷后,大片鄱阳湖以西的赣北甚至赣中地区都会彻底沦落到楚贼之手,这已经不是史可法所能管了。

  ——

  九江城内。

  在史可法在即将破城的时候,主动率军突围后,也让楚军在后续的攻城里容易了许多。

  各面城墙以及城外的众多大型堡垒的明军要么逃散,要么投降,而坚持反抗的只是极少数而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