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厦门城管的成立之议25(2 / 2)

郑经道:“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就将这几件事情上报父王,由其决断后,进行实施。邓知州,黄将军,城管大队的成立,劳烦两位费心,尽快拟个章程,大家讨论无意见后,就正式组建。”

邓会、黄廷齐声应是。

延平王府世子书房

郑经轻松的吐了一口气,斜躺在侧榻上,有些懒散的打了个哈欠。

对于今天的表现,他还是有些满意的,自己主持的小高炉炼铁取了一定的成绩,有这个成绩震慑着他们这群老将,自己才有说话的机会和底气。

实力才是决定腰杆子硬不硬的基础啊。要不是有这炼铁的产量撑着,自己还真不敢召集他们开会,提出自己的三项意见。

成绩还不错,三个议题通过两个半。番薯,土豆等高产作物,三四个月就能收获,收获之后,应该够半年食用。粮食问题能够缓解后,城管大队的成立,还是海南岛的攻伐,都可以逐步将势力渗透到军队之中。

枪杆子里出政权,握牢枪杆子才是乱世之中的首要任务。

郑经轻嘲两声,历史上的郑经要比自己做的更加出彩吧,他是怎么掌控军队的呢?用什么方法折服洪旭等一干老将的呢?郑经慢慢回想着有些模糊的记忆。对于郑经,正史上记载不多,自己也是偶然对郑成功收复台湾感兴趣,收集史料,才知道郑经此人的。

从史料上了解,郑经此人性情柔和,仁慈之风颇胜,在郑家军有较高的威望。年仅十九岁就执掌一地,坐镇一方,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手腕。

虽然史料对他评价不高,认为他私德有亏,私通弟弟乳母并与其生子,气死郑成功,不为一明主。

但从其所创出的成绩来看,也是一个刘禅式的君主。郑经从1661年3月正式镇守厦门,能收复夏金两岛军心,在一年后,也就是说1662年4月,在郑成功命令郑泰斩杀郑经及其母董酉姑,乳母陈氏及私生子时,被郑泰明确反对,并与洪旭商量,只杀乳母陈氏。

虽然有鉴于郑经嫡长子身份,当时的形势等原因,但能被郑泰、洪旭明确反对,也表明郑经手中有不弱的军事力量,不然郑泰等人也不会投鼠忌器,担心夏金两岛与台湾岛发生内乱。

郑成功突然死亡,居于台湾的郑家军将领拥护郑成功弟弟郑袭继承延平王位。消息传到厦门后,郑经果断行动,以郑芝龙曾经的封号平国公的名义,在郑泰、洪旭、陈永华、周全斌等人的拥护下,出兵台湾,果断处置郑袭一伙人,在台湾继承延平王位。

安稳台湾后,又挥师返回厦门,与耿继茂、李率泰等清军决战,奋战两年,还抽空处死了意图反叛的郑泰。

最后因势力大损,在清军与荷兰舰队的夹击下败亡,东渡台湾以存。大陆据点尽皆沦丧。居于台湾后,建立东宁国,自称东宁国主,与鞑清奋战了二十多年,在其死后因再次内乱,郑家实力大损,才被鞑清钻了空子,在郑克爽,冯锡范的带领下投降了鞑清。鞑清这才收复了台湾。

这可是在鞑清最有名的圣祖在朝啊,以一隅之地,与康熙斗争了二十多年,这成绩说出去足以震惊一地眼珠子了吧。不过,这对于一些罔顾事实的人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

借师助剿…

哼哼,鞑清联合西方人的传统原来是从这就开始了,与荷兰人联合进攻厦门、金岛,若没有荷兰人的舰队,以郑家军水师的实力,防守厦门、金门、铜山等一众岛屿还能多守几年。

郑经不由的坐直身子,仔细想了想,怎么增加郑家水师的实力,水师吗?以自己的浅薄的理解,无非就是船大、炮多、水手精锐,其他的好像都没有什么了。

可惜自己对风帆战舰一无所知,都不知道这个时候西方战舰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只知道战舰要船坚炮利,但具体船怎么坚,炮怎么利,自己就一无所知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莫得办法。这个时候东西方的差距应该不大,奋起追击没有问题。明天找洪旭了解一下,看看厦门、金门料罗、铜山等岛屿能够修建什么样的战船,能不能比得上西方战舰。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能靠本地船匠的能力了。

为了原材料去攻打一个地方,这应该是郑家军第一次吧,为了自己的银子,动力应该不成问题,再加上一些物质的奖励,快速攻打下海南岛应该不成问题吧。自己作为战争小白,希望不要说出八千对六千,优势在我的话吧。

郑经在书桌前记录着今天发生的事情,盘算着近期的发展计划,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