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9:合成系男神_分节阅读_第760节(1 / 2)

  他出了江湾翰林,先是去了一趟复大化院,填写了这份材料,大致就是同意参选,承诺所有资料真实有效等,之后又和赵院长喝了一会儿茶。

  这次评选,对周瑞来说是好事,对复大也一样。

  “院士”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述到建国初期,那时叫“学部委员”,属于“职位”和“荣誉”一体化的超规格称呼。

  现代“院士”实际上是对原有“学部委员”概念的拆分,普通人理解的“院士”,其实是起源于九十年代。

  科学院、工程院,前者注重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比如数理化生,后者注重实用工程技术,统称为两院院士。

  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数量虽然在增加,但竞争依旧异常激烈,复大至今也只有34位院士,依旧处于活跃状态的只有25位。

  括弧——院士并不一定产生于高校,企业也有诞生,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实际上每年增选,来自各大学的只占60%。

  (民营企业确实很少,但有。)

  周瑞原则上,可以找往届院士推荐,然后自己往上争取,但他本人之前压根没这个心思,现在这事儿落复大头上,可谓是捡了个便宜。

  稳稳拿下一个名额,还能宣示一下和周瑞的关系,面子里子都有了。

  这几年周瑞虽然和学校的关系越来越少,但当初也是得到了许多帮助的,所以流程上也不会让学校难办。

  赵院长递过来一张刚整理好的表格,说道:“这个是当下到明年中,复大自己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名单,都是工程、化学、材料相关的,你抽空来坐坐。”

  周瑞看了看,其实没几个,毕竟是缩小了领域范围的。

  最近的是下周,有个电池、储能领域的会议。

  倒是可以来凑个热闹。

  之后的两天,周瑞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南天门的规划上。

  基本一直在各种会议中,将之前的一些沟通逐渐落地。

  作为一款轨道平台,就像是空间站一样,即便上面什么都没有,也是人类科技史,工程史上的重要一页,但毕竟不能浪费,要逐渐丰富内容,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按照与航天局的约定,之后会以平均一月一次的频率,发射新的榫卯入轨,扩充南天门的同时,也构建“钱学森轨道平台”。

  另外,没有和哈立德说明用途的三期平台,其实是将作为军事化平台而建立的。

  三期平台将秘密发射,不对外解释,也不会公布用途,直到时机合适的时候,给全球一个惊喜。

  万户基地在短暂的休息了三天后,再度恢复了繁忙,回收成功的“敬天一号”各部件,被重新运回了基地,等待检修和调试。

  日后发射会越来越常态化,为了应对发射需求,同时也为了拥有足够的容错率,太一天工又订购了足足五台“敬天一号”的全套部件,会逐渐交付。

  不过这部分常态发射与维护,周瑞会逐渐将精力抽离出来,火箭方面有单春元和车乾,榫卯方面有王涛,只要不出大问题,他不需要插手太多。

  他只打高端局。

第848章 学术会议

  (前请提要:南天门发射成功,周瑞获得海王词条,被提名院士)

  太沧,万户基地。

  大工地的模样并没有因为“南天门”发射成功就消停,反而越演越烈。

  一号厂房内,周瑞肩头盘踞着小花洒,这个智能单元组成的拟态“智械生命”,正伸长着大眼珠子,盯着周瑞的动作。

  此时周瑞正在手搓制作用于捕获“东方红一号”的特制设备。

  准确的说其实是一枚超规格的“榫卯”,这东西最早就是以捕获卫星为目的,但清理垃圾和拉回自家的功勋卫星可不是一回事,得特事特办。

  总不能搞下来,真的变成垃圾吧?

  具体方案,就是和突破大气层时类似,给“东方红一号”准备一个类似“整流罩”的结构。

  幸运的是,东方红一号的所有设计数据都完好的保留着,这让他方便了许多。

  而不远处,半自动的标准化“榫卯”生产线,正在以每天3至4个的速度不断下崽,高产似母猪。

  这个产量明显是超过发射需求了,但太一天工却没有减产的意思。

  因为除了明面上的发射计划,还有点暗地里的发射计划。

  有了南天门的实际验证,榫卯的一些技术细节也有了迭代,毕竟之前地面测试不够全面。

  目前一号厂房已经彻底定调为“载荷制造”,二号则是“火箭制造”。

  大概12点左右,肩头的小花洒突然出声道:“最高权限,时间,到了。”

  周瑞拍了拍手,和王涛打了个招呼,离开了厂房。

  今天下午,他有一个学术会议要参加。

  多新鲜啊!我周瑞纵横科技界多年,还.

  还真是第一回。

  想了想,他去办公楼找了套本子和笔,这就和上课一个道理,听不听是一回事,态度要有。

  车队一路驶入沪上,抵达复大门口时,刚好下午一点,据说上午是参会者有个沪上游览活动,这次学术会议规格不低。

  周瑞挂着参会牌子,戴上棒球帽,朝会场而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