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8(1 / 1)

好在薛珅俨然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你们已经和他谈过了?看来他确实更想去你们那边,我们的人之前被他拒绝了。”

见他们似乎没有针锋相对的意思,张涛稍微放松下来:“可是他才上高二,要去读你们的少年班吗?”

“不是清北的少年班,是中科大的。”江老师招呼他们三人坐下聊天,“这名学生已经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并且考进了全省前一百名。因为他报名了少年班,所以中科大给了他高二就可以参加高考的机会,不过这次成绩也只能用于少年班选拔。”

在尖子班被碾压了两年,又和十五岁就进入大学的周浩相处了三年,张涛已经对什么级别的天才都见怪不怪:“那你们是想让他放弃今年入读中科大的机会,明年再通过高考进入清北?”

“没错。参加中科大少年班的选拔,高考只考语数外三科就足够了。但他把六门都考了,总分又能排进全省前一百名,可见没有什么短板。”江老师感慨道,“这孩子跳过级,今年才十五岁,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天才……还是先谈正事吧,姜凡,清华能给林羽什么专业?”

姜凡昨晚就已经与林羽联系过,也记下了他的基本诉求,便一条条地对此做出回应。正如薛珅所料,清华同样没剩下什么炙手可热的专业,除了生化环材就是传统工科,但比北大多了土木、机械和自动化。与此同时,清华的数理类专业组也已经满员,报考这个专业组的学生将在入学后被分流至数学科学系、物理系和工程物理系。

“大家学习基础学科的热情还挺高涨的……”这倒是很超出张涛的预期,尽管这房间里四个读过大学的人都选了基础学科作为专业,但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就业率和薪资水平等因素往往导致理科专业不如工科专业受欢迎。

“有强基计划之后,基础学科的很多招生名额都被划分到那边了,通过高考裸分招收的学生比之前要少。这也是未来清北招生的一大趋势,通过强基计划所选拔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可惜林羽没报北大强基,不然也可以试着采取这种方式去读物理。”薛珅刚才一直在听着姜凡和林羽之间的交谈,半句都没遗漏。张涛猜测,他说不定能通过姜凡所提及的专业来估计清华的签约工作进行到何种程度了。

“也有不少高分段考生只是纯粹地喜欢基础学科,想在未来投身科研工作,他们不太在乎社会上对高薪专业的追捧。”姜凡现身说法,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他没参加高考,但他在CPhO决赛中的排名十分靠前,被保送时也有机会进入姚班去学计算机。

林羽无疑是喜欢物理的,高中时没能在竞赛中取得佳绩终究是个遗憾:“我有可能在进校之后转专业去学物理吗?”他对物理的偏好程度仍然大于工科。

张涛顿时来了精神,林羽很上道,他没被牵着鼻子走,而是将主动权抢回自己手中,对两方抛出了一个问题。

这显然涉及到了姜凡的知识盲区,他从来就没有考虑或了解过转专业这回事。但他却给出了一个角度清奇的答案:“在物理系,我只见过大批转出去的学生,从没见过几个转进来的。转专业的招收计划每年都报不满,你如果想转进来,竞争压力会很小。”

薛珅的回答就老练多了:“我们有非常成熟且完备的转专业制度,我马上会把今年最新的方案发给你。其实不仅仅是清华的物理系,北大物理学院的转入人数也比较少,转专业的压力相比其他热门院系要小得多。”

张涛起初并不敢断言他是不是有意要强调“物理系”和“物理学院”的区别,但在看到姜凡眉间闪过的几分不悦和他唇边一抹得逞的笑时,张涛确定了:他就是故意的。

Chapter 17

参加招生工作的第三年,薛珅已经见过太多怀有转专业念头的压线考生。尽管有诸多知名院校愿意为他们提供最热门的专业、本硕博连读的学制、高额的奖学金,但“清北”仍然是一块考生、家长和高中都无法割舍的金字招牌,也是一块限制着他们做出理性抉择的枷锁。他们被迫读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发展前景也不太可观的专业,在大学中浑浑噩噩地得过且过,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何方。

劝压线考生采取入校之后再转专业的曲线救国方式是招生组常用的画饼策略之一。但从事实层面上看,这些考生最终转专业成功的概率不超过一半。在没能转成专业的人中,有小部分人是幸运的,他们发现了所学专业的乐趣,自愿选择留下。但更多的人是不幸的,他们或被高难度的课程磨没了心气,干脆放弃了转专业的念头;或被政策制度和个人能力所限,在竞争中被淘汰。于是薛珅向来不主张一味地对压线考生推荐转专业政策,这种利用信息差去坑蒙拐骗的手段实在是有点缺德,但考生若是主动问起,可以给出些中肯的评价和建议。

见林羽对此很感兴趣,他又多说了几句:“如果你打定主意想转去读物理,那进校时最好选择一个跨度没那么大的专业。要把本专业的课程先学好,不能有不及格记录,所修的物理、数学和公共必修课成绩需要达到优秀水平。物理学院每年转专业的接收人数上限是二十人,笔试会考力学、热学和电磁学,我会尽可能帮你选一个重迭课程比较多的专业,降低你自学这些课的压力……而且,我也建议你不要太寄希望于转专业,如果真的非常热爱物理,也可以在本专业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去修一个双学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