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民团12(2 / 2)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过了几日,刘德培的义军营地内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他深知,要想实现心中的宏图大志,就必须先稳固内部,提升军力。于是,他亲自坐镇,对团内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整顿。

首先,刘德培加强了军纪,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与作战条例,确保每一位士兵都能严守纪律,听从指挥。并且让士兵们在实战中能够迅速适应,勇猛善战。

在整顿军队的同时,刘德培也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广泛招贤纳士,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出身贵贱,都能得到重用。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也为民团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

经过一番努力,义军的实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在此基础上,刘德培决定进一步扩大规模,招兵买马,为接下来的大动作做好充分准备。他深知,要推翻满清统治,单凭现有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广开财路,汇聚天下英雄豪杰,共同为这一伟大事业而奋斗。

于是,刘德培亲自发布了招兵告示。同时,他还派遣了多支队伍,深入到周边村镇,招募新兵。

在此之际,刘德培特别任命周老有为右路军大都督,负责统领新招募的士兵并进行训练。周老有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自己的表现不仅关系到个人荣誉,更关系到整个民团的未来。

随着义军的不断壮大与实力的提升,刘德培与周老有等人对即将到来的大干一场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他们相信,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推翻满清暴政。

此后过了两年刘德培移驻淄川城内,控制县团总局武器火药,处决赃官,公开举起反清义旗。团众公推他为“督招讨大元帅”,后改称“大汉德主”。建立政权,下设军师、太师、军机大臣、大将军等职,又建龙凤旗。其口号为:灭清平满,重兴汉室。废除清帝年号,改用干支纪年,主张官兵剪辫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

随着刘德培领导的义军势力在淄川及周边地区的迅速崛起,其英勇抗清的事迹如同野火燎原,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令清朝廷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与震动。为了平息这场“叛乱”,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山东巡抚谭延襄紧急调集青州满营的步骑精锐,共计四千余人,对淄川城形成了铁桶般的包围之势。

面对清军的重重包围,刘德培及其麾下的义军将士并未表现出丝毫的畏惧与退缩。相反,他们凭借着对正义的坚定信念和对自由的渴望,斗志昂扬,誓死守卫着这座承载着他们希望的城池。每一次清军的进攻,都遭遇了义军顽强的抵抗,清军虽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在义军的英勇反击下,屡战屡败,始终无法攻克淄川城。

时间转眼到了同治二年春天,这场旷日持久的围城之战已让清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清廷为了扭转战局,不得不频繁更换主帅,前后五易其人,试图寻找破敌之策。然而,这一切努力都未能撼动淄川城内义军的坚固防线。

面对义军的顽强抵抗,清廷最终决定派遣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这位以勇猛善战着称的将领,率领大军前来镇压。僧格林沁抵达前线后,立即展开了对淄川的猛烈攻势,连续两个月内三次发动攻城战,但均被义军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坚定的意志一一击退。

眼见攻城无望,僧格林沁只得改变策略,增派官军两万余众进行增援,并加强对城内的炮击。炮火连天之下,淄川城内的军民死伤无数,城内秩序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围困导致粮食和火药等物资极度匮乏,同时传染病也在城内迅速蔓延,使得义军的处境愈发艰难。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刘德培深知继续坚守已无望,为了避免更多的无谓牺牲,他决定率领义军弃城突围。然而,清军早已料到义军的举动,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在突围的过程中,义军遭遇了清军的重重阻击,死伤惨重。

最终,在蓼坞太白山附近,刘德培及其残部被清军团团围住。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刘德培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为了保持尊严,不让家人落入敌手受辱,他毅然挥剑斩杀了妻儿,随后准备饮剑自刎,但遗憾的是,他并未能如愿以偿,最终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