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教案如何处理41(1 / 2)

因为冬季已到,天津阜口关闭,李中堂要从天津赶到保定,一是教案的问题,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秘密公务。

沈家本匆匆赶到渡口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暗自惊叹。渡口周边,早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仿佛整个城的显贵与要员都汇聚于此,共同等待着那位即将莅临的尊贵人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庄重又兴奋的混合气息,每个人都穿着得体,神色各异,但无一不流露出对即将到来场面的敬畏与期待。

在人群的最前方,几块高大的木牌矗立着,它们被精心雕琢,上面用金色大字镌刻着那串令人瞩目的头衔——“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更是大清帝国权力与荣耀的集中体现,让人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其背后的显赫与威严。

藩司大人与臬司大人两位高官,身着朝服,头戴官帽,面色凝重又不失庄重,他们站在显眼的位置,不时与周围同僚低声交谈,显然是在讨论着即将进行的重要事务。而周围,则是身着各色制服的八旗子弟与绿营官兵,他们排列整齐,纪律严明,既是守卫也是见证。

除此之外,来自沧州府、河间府、大名府等地的官员也纷纷到场,他们或身着地方官服,或携带地方特色礼物,脸上洋溢着既紧张又期待的笑容,显然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得到上司的青睐与赏识。

整个渡口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气氛所笼罩,每个人都屏息以待,目光不时地望向远处,仿佛在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那位身负多重要职,权势滔天的直隶总督,将在此刻步入众人的视线,开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盛宴。

沈家本匆匆整理了一下略显凌乱的官服,试图在混乱的人群中寻找一丝逃脱的缝隙,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正当他小心翼翼地混入人群,试图悄然离去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与声音如同惊雷般在他耳边炸响。李鸿章,这位权倾一时的重臣,正与藩司廷禄站在不远处,两人交谈甚欢,但谈话的内容却不经意间触及了沈家本的心弦——教堂被烧的严峻事态。

李鸿章的眼神不经意间扫过人群,精准地捕捉到了沈家本的身影。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沈家本才华的认可,也有对其处境的担忧。他轻轻挥手,示意廷禄稍候,随后迈步向沈家本走来。

“子惇,”李鸿章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直接打破了周围嘈杂的环境,“这件事情,你该如何处置?”他的语气中既有询问,也有考验的意味。

沈家本闻言,心头一紧,他知道自己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他微微低头,以掩饰内心的波澜,沉声回答道:“洋人杀人害命,证据确凿,且此事已公之于众,若不依法处置,恐激起民愤,酿成更大之乱。”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坚定,却也隐含着对复杂局势的无奈与忧虑。

李鸿章闻言,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他仿佛回到了多年前,与恩师曾国藩共同处理天津教案时的那段艰难。

“子惇啊,”他语重心长地说,“你可曾记得,当年我与我恩师处置天津教案之时,所面对的压力?我是真心担心你的前程啊!你我虽非亲眷,但你姨丈沈桂芬与我乃是过命之交,我怎能不为你着想?”

说到这里,李鸿章停顿了一下,目光炯炯地盯着沈家本,继续说道:“但我也知,你沈子惇非池中之物,有胆有识,更有为民请命的决心。所以,我不仅要你据理力争,更要你时刻以大局为重。这其中的利害,你需自己把握。既要惩处洋人,又要平息民愤,不能走我们的老路啊,负责乌纱难保,可能还会丢了性命,子惇一定要以大局为重。”

沈家本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以大局为重”这五个字背后所承载的沉重与无奈。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官场套话,更是对他在处理这起涉及洋人、百姓与官府三方利益的复杂案件时,所提出的要求。他明白,自己必须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既要维护朝廷的颜面,又要顾及洋人的情绪,更要保障大清百姓的权益,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考验。

雪,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萧瑟与凄凉。然而,在府河渡口,却是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地面与低矮的房顶被白雪覆盖,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但在这片宁静之中,却隐藏着紧张与忙碌。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堂大人——李鸿章,渡口周边的积雪已被清扫得一干二净,露出青石板路原本的色泽,显得格外整洁与庄重。

李鸿章站在人群之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让人不敢直视。他再次对沈家本强调:“谨记,谨记!”这四个字,简短而有力。

仿佛重锤一般敲击在沈家本的心头。

“有时候钱能解决一切问题,洋人也是看钱的!”李鸿章突然俯下身小声的说道。

“下官记住了。”沈家本低头答道,声音虽轻,但突然琢磨开了,哪有什么法纪、公平可言,无非是钱,有钱就能决定一切,有钱就能改变是非,这也是他李中堂的生存之道。

随着李鸿章的一声令下,人们迅速行动起来,为他准备了银顶、皂色盖帏的八抬大轿。这顶大轿,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尊贵与荣耀的体现。在众人的簇拥下,李鸿章缓缓步入轿中,随着轿夫们稳健的步伐,大轿缓缓抬起,向着直隶总督部院的方向进发。

一路上,前呼后应,锣声、鼓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支壮观的队伍。这不仅是对李鸿章身份地位的彰显,更是对朝廷权威的一种宣示。然而,在这喧嚣与热闹之中,沈家本却显得格外沉默与深思。

大雪依旧不停的下,本来已清扫干净的地面又渐渐的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府河上李中堂乘坐的几个小火轮冒着黑烟,”突突突”的返回天津去了,沈家本望着人们散去的背影,现在的问题非常棘手,张六子尚未归案,给叶志超的信也未回应,洋人该如何处置,聚集的百姓该如何安抚……

沈家本闻言,脸色骤变,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深知,百姓情绪的失控绝非小事,更何况还牵涉到无辜生命的逝去,以及对外关系的敏感。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即转身,脚步匆匆地返回府衙,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仿佛肩上扛着千斤重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