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分节阅读_第211节(1 / 2)

  “荒谬,这一条鞭法已经在实施中证明是一条败政,对百姓剥削至极,早已被废除。现在重新拾起来难道还想残害小民。”

  李适站出来说道,

  “刘大人稍安勿躁,我们户部肯定是想到了这点。以往一条鞭法为什么难以实施,那便是百姓需要将实物换成银两交税。”

  “商人趁机压价,使百姓损失惨重,痛苦难堪。还要面对银两的火耗,可谓加大了百姓的负担。”

  “如今朝廷采用纸币交税,没有任何火耗。还有便是朝廷将公开价格收购百姓手上的粮食,使百姓不再面临农产品被压价的可能。”

  刘宗周还是怒气冲冲的说道,

  “绕了这么多圈子,还不如直接实物交税,还免了百姓的负担。”

  李适只能呵斥道,

  “迂腐,你什么都不懂,就知道大放厥词。”

  刘宗周当即硬刚上来,

  “竖子,你懂什么,这治国自有祖宗方略,贸然革新必是取死之道。”

  李适当即不再领会刘宗周,大声说道,

  “好了,就这样,即日公布朝廷的土地征税三策,”

  百官???又来?我们就是工具人,还不敢有台词?

  我们真的太难了,好想反对啊!

  以后这朝堂解散算了,这朝会也没有开的必要,浪费时间!

第307章 这次得栽跟头

  李适的土地征税三策将在山东山西北直隶地区进行试点工作,据悉将会为朝廷带来近两千五百万两的收入。

  山东山西北直隶地区耕地高达一千万顷,也就是一亿五千万亩,按照每亩征二钱的税制,这就是三千万两,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两千五百万两也是可圈可点的。

  现在大明的市场粮价高达二两一石,北方的亩产是一石,一般农户的卖价在一两八钱。

  之所以看起来是这么恐怖的税收金额,全因粮价高昂。明朝中叶的时候粮价在七钱左右,这都快涨了近三倍。

  不过随着北方农业的恢复,粮价便会迅速被打压下来。不过李适也有自己的考虑,维持高昂的粮价可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使农业快速恢复发展。

  明初的时候田亩不过八百万顷,可征粮三千万石,不过那时都是采用实物粮食征税。

  所有后人一直以为大明每年税收不过几百万两,其实这些只是征收的现银,盐税商税等。

  万历朝统计全国田亩高达五千万顷,可耕种土地面积涨了六倍,但是征粮才两千万石,这都是因为其他的土地都在藩王和士绅名下,他们不用缴税。

  按理说万历朝两千万石粮也价值不菲,但是这粮征集起来大部分都给藩王和卫所发放俸禄,每年通过漕运入京属于朝廷的粮不过四百万石。

  到了崇祯朝这入京的粮每年两百万石都无法保证,这大明的支出却越来越多,最终财政崩溃,大明覆灭。

  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就是财政崩溃,然后引发崩塌效应,朝廷没有钱,那就啥也不好使。

  百官现在没有心情听李大人吹得天花乱坠,又要为朝廷创收多少,这踏马的都是我们的钱啊。

  李大人是个狠人啊,狠起来连自己都要割,据说李大人家里也有大量的田产。

  百官就是搞不懂,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这李大人居然敢干如此天下之大不韪之事。

  张太岳的前车之鉴难道不够明显吗?生前不可一世,死后抄家累及家眷。

  张太岳他都不敢动士绅的利益,这李大人就这么莽,这么吊炸天,他难道就不怕祖坟被掘,死后鞭尸?

  虽然百官朝堂上不敢反对李大人,但是大家心里都知道李大人这次是捅了马蜂窝,不出意外李大人这次得栽跟头,而且这个跟头很大很大。

  李大人这是不知道士绅的力量有多强大,在民间的影响力有多大,这得罪了士绅就等于得罪了整个天下。

  李适这从来搞什么事也不和几个大佬商议,黄景昉,吴甡两个内阁大学士,五个尚书只是李适的政治盟友,也被李适的骚操作给惊呆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大明的问题在哪,但是你李适还真敢干啊?大家现在都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找到李适询问,李适直接就是一切都在掌控中,优势在我。

  其实处于高层的官员肯定对士绅一体纳粮心有芥蒂,毕竟他们也属于士绅一员,但是真要让他们选择他们肯定还是得支持李适,支持大明。

  就凭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吴甡,礼部尚书施邦曜,吏部尚书倪元璐,刑部尚书高名衡,兵部尚书张国维,工部尚书凌义渠这些人历史上的作为便知。

  能力肯定是不足的,但是肯定把大明,把国家大义看得比自己的小家还要重要。而不是大部分朝堂官员只在乎自己的小利而忽视国家的大义。

  现在他们主要还是担心这政策能不能实施下去,这反弹究竟有多可怕,这大明还能不能经得起这等折腾。

  郑成功和郑鸿逵两人兴致勃勃的在永平府乘坐商船赶回福建,这要是走陆路不得两三个月,但是走海路十几二十天便可以回到福建。

  一般人肯定会怕走海路,但是这二人肯定不怕,这从小可都在海上讨生活。

  从正月初几出发,回到福建的福州才正月底,两人先不急着回家,梳妆打扮一番,然后又雇佣百余人充当仪仗队。

  这才大摇大摆,欢天喜地,一路上招摇过市的往家里走,还拿出在京师请大师制作的牌子,还穿着朝廷赐予的蟒袍,把这衣锦还乡给演绎的淋漓尽致。

  只见鎏金的牌子上刻着“大明延平侯,北洋水师提督郑。”,“大明同安伯,北洋水师总兵官郑。”

  一路上敲锣打鼓好不热闹,福州的百姓纷纷站出来围观,这是哪里来的大人物,牌面居然比巡抚还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