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分节阅读_第251节(1 / 2)

  终于到了傍晚明军的火炮终于停了,豪格和阿济格顿时松了一口气,果然明国财大气粗,这炮弹好像不要钱一样。

  当即便有守城的将士来汇报,锦州城的城墙出现了大量的裂口,要是明军继续这样不计成本的轰击,锦州城墙恐有坍塌的可能性。

  豪格和阿济格当即登上城墙,城垛基本被毁得一干二净,城墙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和裂缝。

  两人顿时大惊,当年锦州城可是被大清围了近两年的坚城。这才不到一日,就快要被明军给轰塌了,这锦州城还能坚持多久?

  两人顿时一合计,不能坐以待毙,准备夜晚出兵袭击明军的火炮阵地,摧毁明军的火炮。

  当夜,豪格和阿济格偷偷打开北门和东门,率领手下的士兵突袭明军的火炮阵地。

  建奴刚刚出城便被明军给发现,于是建奴便不再遮掩,打起火把直接向明军的阵地冲杀而来。

  豪格和阿济格知道明军修了壕沟,于是便携带了大量的门板,好搭在壕沟上通行。

  效果果然很好,建奴很快便通过了第一条壕沟,但是让人傻眼的是,居然还有第二条。

  李适睡得正好,就被外面得喊杀声惊醒,张龙赶紧说道,

  “少爷,建奴夜袭。”

  李适顿时松了一口气,穿好衣服,骂骂咧咧得说道,

  “有没有功德心啊,大半夜又吵又闹的,兄弟们不用睡觉了,人家明天还要攻城呢。这建奴果然是野蛮人,一点礼义廉耻都没有。”

  “走吧,我们去看下喀秋莎的威力。”

  李适口中的喀秋莎就是明朝版的火箭炮,俗称的一窝蜂,一次性能发射三十二支火箭炮,射程高达四百米。

  这火箭炮原本威力一般,准头也低,但是被制造天才薄钰改造一番后,增加了其威力和射程,准头不够,数量来凑。

  李适有一日逛军器局,便发现了这原始版本的喀秋莎,当即惊呼“这不就是喀秋莎吗?”兵部的官员当即将其改名喀秋莎。

  这明朝的火器不是不够先进,最主要就是质量差,粗制滥造。

  在李适的改革下对工匠施行了流水线,计件制,责任制,工匠的激情大大提高,质量也得到了飞一样的质变。

  要知道以前制造火器,工匠可是没有工钱,有些材料还要自己掏腰包,这质量能上去?

第368章 锦州之战2

  建奴太过于想当然,根本不懂李适手下十万民夫的厉害,硬是在几天之内,挖了三道壕沟。

  建奴是知道明人一直在挖壕沟,阻挡自己出城。而这两天被明军的火炮打得晕头转向的,哪里有功夫去观察明军到底挖了多少壕沟。

  这时明军也反应了过来,陈永福当即拿出秘密武器喀秋莎对付建奴。整整一千套喀秋莎,一次性能发射三万两千只火箭。

  直接不要命的往建奴的方向倾泻而去,当即整个黑夜被火箭炮燃烧得像白昼一样光亮。

  火箭炮铺天盖地地袭来,许多建奴直接被火箭给射中,有得身上着了火,惨叫着四处奔逃。

  站在远处围观的李适,只见一大团火苗弯弯扭扭“湫湫湫砰”的声音,和我们小时候玩的冲天炮类似。

  一头扎进建奴的队伍里面,然后就听见建奴的惨叫,又看见很多建奴很潇洒的躺在地上睡着了。

  李适指着前线对张龙说道,

  “这东西看起来威力震天,但是实际上就是那么一回事,你看居然没有将建奴全灭。”

  张龙顿时目瞪口呆,这还要看起来就那么一回事?已经很惨绝人寰,恐怖如斯了好吧。

  豪格和阿济格被吓得魂飞魄散,但还是拼命催促士兵向前冲,明军的炮兵阵地近在眼前。好不容易通过了第二条壕沟,居然还有第三条。

  一停顿下来当即遭受明军秘密武器的再次洗礼,这喀秋莎对静止的目标效果更好。

  豪格和阿济格顿时绝望了,只得狼狈逃回锦州城。

  此战建奴被明军的火箭炮重创,至少被明军的喀秋莎来了个无差别攻击五次,出城的一万将士逃回锦州不到一半。

  豪格和阿济格彻底胆寒,拼命的向盛京求援。还好建奴还可以通过城外的大河向外传递消息,而明军又正好装作没有看见的样子。

  皇太极原本是让郑亲王济尔哈朗领兵救援锦州,济尔哈朗率领的五万援军刚出发不久。

  前线告急的文书像雪花一样飘进盛京,看得皇太极头痛不已。

  豪格这个逆子甚至说再不来救援他,就再也见不到他了。阿济格这个混蛋也说再不来救援他就要为国捐躯了。

  皇太极顿时大怒,真有这么紧急?明军真有这么厉害?

  皇太极当即召集范文程和洪承畴来议事。

  自从上次两人判断失误以后,皇太极对二人的态度就没有以前那么亲热了。

  范文程还是老样子,不过洪承畴却是苍老了一大截,最近几天洪承畴向商人打探了一下明国的消息。

  商人肯定没有去过大明的腹地,最多就是在大明的边关做点小生意,然后得到一些关于明国不知道真假的消息。

  洪承畴多处走访,将这些小道消息汇总,明国发生了大的变革,好像变得特别有钱。

  洪承畴心里苦啊,当年自己救援松锦的时候,朝廷没有钱,催促自己出兵的公文一封接一封。自己迫于无奈,最终只得硬上。

  粮道被断,被困松山城。军中弹尽粮绝,将士尽皆投降。自己一下没有把握住,也跟着投降了。

  本来到了大清,计划不献一策不出一计,但是奈何还是没有把持住,在大清的一番威逼利诱之下,最终还是彻底的降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