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169(1 / 2)

  他是为了敷衍面子而来,无意久留,便走到离书案最远的角落,在窗下一张单人沙发上坐了。有人要请教姓名的,只是客气地一点头,就不再开口了。

  书案后是空的。年轻的督军没有露面,但鸿门宴的架势是摆出来了。革命之后,百废待兴,要做实业,只有举债这步履维艰的一条路。虽然暖水汀烧得很足,但大家尚不知道督军的胃口大小,眼前又没烟没酒,只好意兴阑珊地坐着。

  半晌,蔡督军才姗姗来迟。他是个儒将,和杨廷襄这种本地草莽不同,怕惊吓到了满座的宾客,还特地将戎装换做了家常夹袍,被他所新任命的财政司、实业司、招商局总办们簇拥着,走到会客室外,众人隔着帘子听到动静,忙一齐起身,嘴里“都督”、“将军”、“松坡兄”乱叫。

  谁知蔡督军脚步一停,郑重其事地说声“请”,帘子一动,打头进来的却是个长袍垂地,清秀斯文的年轻人。年轻人大概早预料到了这个场面,与众人拱个手,随后才见蔡督军满面笑容地走了进来。

  今天这里,不是借钱的,就是要被借钱的,凡是吝于笑容的,大概都可以划归到“被借钱”的那一行列。众人见蔡督军对年轻人殷勤备至,心知他才是这鸿门宴的主角,不由暗自松口气,等蔡督军落座后,又来请教年轻人的姓名。

  同行本是仇家,云贵一带,又什么时候冒出来这么个身怀巨资的人物?

  年轻人商场上的礼节是有的,依次接了各人的名片——只那飞快地一瞟,就把名片主人的姓名来历记在了心里。这一桩绝技,每每都能让人惊叹,他倒很谦虚,自称道:“在下在汇丰做跑街。”

  好一个年轻的洋买办。对本地商户而言,无异于从天而降了个财神爷。大家忙问他尊姓大名,也好登门拜访。

  “免贵姓吴,吴宝菊。”在云南,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见大家面露疑惑,他又解释道:“表字光甫,上海人氏。”

  “原来是光甫先生、光甫兄。”

  蔡督军把众人拨开,请吴宝菊也落座。他固然对宝菊礼遇有加,但昨天宝菊的确是被一队带枪的士兵自汇丰银行昆明分号胁迫来了蒙自,在军政府衙门里软禁了一天。他心理上已经做好了被杀鸡儆猴的准备,便不急着开口,镇定地等着蔡督军发话。

  蔡督军道:“吴先生,从上海宝地到云南这穷乡僻壤,可还习惯?”

  吴宝菊说:“在下是苦出身,没什么不习惯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