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四十五章(二更)(2 / 2)

  水镜:

  【小麦很早就从西亚传入了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商朝甲骨文有对它的记载,《周礼》中也见其成为五谷之一的踪迹。

  即便如此,小麦也不是主食。在汉朝之前,人们不喜欢吃。理由之一很朴实,当时它不好吃。

  现在,我们调侃好吃的东西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事实上,食材的处理方式对口感的影响很大。

  先秦时期,贵族阶层习惯吃小米,即以粟为主食。

  那时,人们的习惯是“粒食”。顾名思义,把一粒粒谷物蒸煮了吃。这样能吃口感较软的小米,却不适合吃口感粗粝的小麦。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把小麦磨成粉,制作各种各样的面食。汉朝之前却无这种习惯。】

  磨成粉?

  嬴政看到这里,不由击掌。是了,这样小麦的口感就能软和些了。至于用什么器具呢?想来墨家必有方法。

  就听水镜报出一个人的名字。不是墨家人,而是其对头。

  【石磨,是将小麦从谷粒转为麦粉的重要工具。战国年间,鲁班制出石磨。

  一件物品从被创造出来到它被广泛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几百年。直至汉朝,石磨加工技术才慢慢普及,让小麦能够从“粒食”变成“粉食”。

  影响小麦是否成为主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口感,还要看它在种植时能否适应当地的气候与土壤。

  小麦从地中海气候的西亚传来,而中原大地是季风气候。

  在中国已经形成一套作物轮种规律。小麦要打破原来的规律插队,又要符合当地气候与它自身的生长条件,此绝非易事。

  其中,耗水量是个大问题。小麦耐旱,但种植过程中的耗水量是粟的两倍。

  灌溉成本怎么算?当地土壤是否合适?这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先秦时期,小麦多种于齐鲁之地的河流边。汉朝兴建了多处水利工程,让小麦的种植范围外扩了。

  石磨+水利工程,却仍旧没有将小麦变成人们餐桌上的主食。兴修水利所耗费钱财不菲,此法还不够让小麦深入田间地头。

  北方地区农民们在不断提升“节水保墒”术,即保持土地的一定湿度,让保留的水分便于植物生长。

  在原有的“深耕熟耘”与“耕”、“耱”基础上,慢慢再加上“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方法。①

  放示意图1-4.jpg

  通过这些操作,让土地吸水储存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小麦能够广泛种植。

  有了这种农业技术变化,到了中唐时期,唐代宗李豫开启了中国史上第一次收“麦税”。

  小麦终于获得了被征税资格,这表示它不是杂稼了,与粟上升到了同样的主粮地位。

  至于小麦超越粟的地位,还要等到宋朝时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