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第五十八章120(2 / 2)

  日方政府主动讨伐日本海盗,是它该做的事。

  如果仍有倭寇危害到大明边境安全,大明选择反击打回去,甚至把不作为的日本掌权者给一锅端了,一点毛病都没有。

  不料日本的怀良亲王斩杀了五位大明使者,把其余使团成员扣押三个多月。

  这一举动把朱元璋气得火冒三丈。

  如果不是明初朝局未定在多面作战,他真想要渡海把怀良亲王给宰了。

  第三次,洪武三年大明再派出使团进入东瀛。

  这一次终是达成合作的基础。洪武四年,怀良亲王派使臣来大明,奉表笺向大明称臣,依制纳贡。

  然而,朱元璋没能高兴起来。

  那会他才终于理清了东瀛混乱的内斗局面,原来怀良亲王不是正统意义上的日本国王。

  元末明初,东瀛处于南北朝期间,战乱不断。

  怀良亲王之所以转变对大明的改变,是因短短几年东瀛的内部格局发生巨大改变。怀良亲王的势力大不如前,才会向大明称臣,都是妥协之举。

  明朝当然不愿认可这样的怀良王。

  再派使者去东瀛,想与日本的正统掌权者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之间却未因此步入稳定往来状态。

  由于东瀛内斗不休,割据势力不臣服于天皇。

  那些地方势力抵达大明后,朱元璋拒绝承认其合法性,不与进行朝贡贸易。

  洪武十四年,怀良亲王竟是厚着脸皮也派来使者,但被大明拒之门外。

  此子以前犯下杀害大明使臣的旧账,怎么可能给他好脸色。怀良亲王对于过去的错误毫无悔意,还在回信中频频挑衅。

  朱元璋早就受够了东瀛的反复无常,在意识到日本内斗不止没能力处理倭寇后,他就改变了对于倭寇的处置策略。

  实施海禁,令部分沿海居民内迁。制造无人地带,不让倭寇一靠近沿海就能抢掠财物。同时增加大明的海防力量,巡视海上对抗倭寇。

  其实,这样做仍有令人不悦之处,没有对东瀛本土加以强力回击。

  偏偏碍于元朝的前车之鉴,蒙古两次东征日本失败了,皆因海上气候环境多变。

  朱元璋不愿让大明重蹈覆辙,索性有了彻底与日本断绝往来的想法。

  随着胡惟庸、林贤等案爆发。查到其有私通倭寇之嫌,借此彻底断了与东瀛的外交,把它逐出了朝贡体系。

  时至今日,与东瀛断绝往来已有七年多。而在大明海防的提升后,倭寇扰边已是少有发生。

  朱元璋盯着水镜。明朝中期,倭寇又卷土重来了吗?具体啥情况?这种不是钓鱼的评论,而开门见山地提问,真的会有人回答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