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七十七章(1 / 2)

  「大明宝钞」的发行给出了答案。朱八八,他是真的不懂怎么弄钱。

  不用看更远,单说元朝力推纸币就是很好的借鉴案例。

  最初,蒙古朝廷注意到了金国币制的失败。

  耶律楚材曾经在金国为官,吸取金国通货膨胀教训,提出在发行元朝交钞时要以金银为储备金,没有足量贵金属就不增发新钞。这让元朝初期币制十分稳定。

  纸钞不同于金属货币,它的破损率更高,也就势必涉及旧钞换新钞的步骤。

  对此,元朝并未设立健全制度。没有准备足够的新钞,也没解决换钞需要支付手续费用引发的官吏蓄意勒索。那会导致纸币信用降低,引发了币制混乱。

  后来不再是新旧兑换引发币制混乱。

  元朝末年,朝廷不再顾忌贵金属储备量与纸币发行的限额数量。超量发行纸币后,纸币大幅贬值,加之战乱四起,引发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

  「大明同行宝钞」却没有以史为鉴。或者说朱元璋也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但是不多。

  他看到了铜钱不利于运输与大额交易,也看到了纸钞便于流通,更看到了形成统一货币的重要性。

  明代宝钞在形制上堪称中国古代纸钞范本,制作精美且防伪技术高。

  治标了,却没有治本。

  其一,大明宝钞没有储备金,压根没有数量限制,想发行多少由朱元璋决定。

  其二,没有成体系的新旧纸钞兑换制度。

  明明元朝已经出现过相似问题,但大明发行宝钞时未曾同步提出倒换规则。

  时隔一年,迟来地公布了“倒钞法”。此法却悬于表面,没有能落到实处。

  最大的阻碍就是宝钞的发行数量从一开始就没有设定限制。

  旧钞越来越多,无法及时换成新钞,继而让新旧钞差价、宝钞贬值、物价上升等等问题频频涌现。

  导致宝钞贬值的另一个因素,是官府只管发行但不管回收。

  在朱元璋推行宝钞时,规定民间禁止使用金银交易。想要大额交易,必须把金银兑换成等额的宝钞。问题在于再想用宝钞换回金银时,明朝政府却不允许了。

  宝钞回收到朝廷手上的数量非常有限。

  缴纳商业税时,按照七成宝钞三成钱币的比例,可以让宝钞回流。

  明初却推行重农抑商,赋税的大头是田赋,商业税所占比很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间宝钞积压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能不走向贬值崩溃的结局。

  洪武八年初次发行宝钞,合价一贯铜钱为最大的面额。

  在洪武二十三年,一贯面值的宝钞事实上只能折价铜钱250文,比价下跌了百分之七十五之高。

  等到洪武三十年,沿海地区基本都不用宝钞而自发使用白银进行贸易,百姓们已经主动停止使用宝钞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