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七十七章152(2 / 2)

  在经过一系列的水镜影像教育后,他已经很有自知之明,从没发现自己与钱有缘。他在经济方面无知得很稳定,怎么能点石成金?

  这是反讽吧?一定是反讽。

  水镜:【最初,我们讲过郑和下西洋。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关于下西洋究竟是赚钱或是亏钱,学者们有过激烈地争论。

  假设赚钱,为什么后来会废止?

  此处不能片面分析,而要从根源着手研究出洋成本由谁支付,而远航所得流入了谁的口袋。

  古代官方组建下西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获利全归于朝廷,因为国库与皇帝私库是分开计算的。

  且不论永乐帝将多少利润收入私库,这些钱财是否又被用于他去北边开疆扩土,就说在下西洋的互市交易中买到了胡椒,此物被Judy玩出来花来。

  永乐帝的点金术启动!

  永乐时期,大明宝钞越来越不行了,必须用贵价物品取而代之。

  选什么作为俸禄发给官员?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胡椒,它来了。

  洪武年间,东南亚的藩属国来到大明进贡,贡品之一就有胡椒。

  胡椒在大明的价格很高,折合宝钞官价每斤胡椒在10-20两白银之间售出。

  当时,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最高,折合白银每月87两;正五品每月16两,而正九品官员每月5.5两。

  换言之,大多官员每月的俸禄买不起一斤胡椒。

  胡椒,在明初是妥妥的奢侈品。

  永乐年间,下西洋的船队去到了东南亚,发现当地的胡椒价格比大明便宜太多。

  根据《瀛涯胜览》记载,在苏门答腊的胡椒,每斤只需0.01两白银。东南亚与大明的胡椒价格相差一千倍以上。

  暴利由此而来。

  以低价购入胡椒买回大明,折价为薪资发给官员们,可不就解决了宝钞沦为废纸的问题。

  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Judy去世之前,始创了“折俸钞俱给胡椒、苏木”的做法。

  《大明会典》记录“胡椒每斤准钞一十六贯,苏木每斤八贯”,用这个标准把胡椒当做俸禄发出去。

  此处能看到永乐帝是在子承父业,他过于认真向老爹学习了。

  朱元璋用大米折价为官员俸禄,率先做出了用实物作为薪资的“制禄以米”示范。Judy改用起胡椒,而买卖所得的高额差价流入皇帝私库。

  此先例一开,后来的明朝皇帝有了效仿的典范。

  然而,胡椒与大米有本质的区别。

  大米是每天都要吃的主粮,胡椒却只是一味佐料,本质上就有需求量差异。

  胡椒折价为工资发到官员手里,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当衣服穿,必须把它卖出去换取其他生活必需物品。

  胡椒开始不断流入大明市场,当对它的需求供大于求时,价格势必下跌。

  于是,官员们又一次被老朱家的政策给撵到坑里,到手的俸禄再次贬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