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朕生来不好涩(万字大章)56(1 / 1)

 蜀王朱椿欲言又止。 他和朱棣自小关系不错,也是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屡次的清洗功臣中走过的藩王,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心中默默为代王祈了个福,他也就不在说话,而是和朱允炆聊起了关于大明皇家银行的事情。 无论是货殖府,亦或者是大明皇家银行,都与以前朱元璋的政策背道而驰。 在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他曾经出了一个《大明武诰》,这个律令规定武将不准经商,武将不准青楼听戏,武将不准荒废赌博,一旦发现,剁手跺脚。 有许多侯爵,就因为违反律令被处罚。 而大明的武将乃是世袭罔替,这就导致武将根本不可能参与经商这种事情。 蓝玉案,胡惟庸案等案子,背后都有勋贵勾结起来谋利之事,朱元璋发家与贫苦百姓,深谙官商勾结的道理,对这类勋贵侵吞民脂民膏深恶痛绝。 于是,他严格禁止勋贵经商。 捎带着,大明的诸多皇族,也不准经商,不准做官,不准从事其他户籍的行业,只能当闲人,不好好躺平就不能继承万贯家财。 现如今,朱允炆这个货殖府,海贸公司,皇家银行,皇家学院,处处和朱元璋前期的政策背道而驰…… 蜀王朱椿深吸一口气,凝重说道:“陛下,咱们这大明货殖府,还有皇家学院,以皇族掌军,经商,处处有违太祖皇帝之法令,若是一国之法度,朝令夕改,百姓和臣民恐有非议。” 朱允炆翻了个白眼。 “蜀王,你这句话朕不能赞同。” “洪武皇帝立下的法令,关我永乐皇帝何事?” “世间俨有万古不变的法度?” “皇爷爷在的时候,我大明要求稳,元朝以宽失天下,以至于皇权不下县,天子的命令出不了北平大都,地方乡绅为非作歹,税收收到了一百多年后,好好一个国家硬生生搞的灾祸四起,流民起义不断。” “所以,皇爷爷以严治国,重建纲常,救济斯民。” “但治国之道,应当松弛有度,皇爷爷的法令严,朕就需要宽一些,衣禀足而知礼仪,百姓首先要富裕起来,民间有钱,老百姓能赚钱能吃饱饭,自然而然就会爱戴朕,君不见大唐强盛?” “大唐万国来贺,不修长城,就是因为皇帝有天下皆为臣民的胸怀和大度,而且贞观之治时,君主真正做到了从谏如流,以民为本,可是厚德载物四字,有哪个君主担得起?” “咳咳,朕好像担得起。” “你之前不说还好,一说,朕也觉得皇爷爷的律法太过严苛了。” “很多律法,动不动就要割舌头,剁手跺脚,着实严酷,以后小罪责全都改成徭役,大罪责再判罚死刑,中罪则是多年徭役,罪大恶极伤人或者害人性命这种,允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事儿朕回头就交代暴昭去做。” 朱允炆说完之后,朱棣眼眸眯起。 他眼神有些恍惚,和蜀王朱椿对视一眼,朱棣是个心智十分坚定的人物,但是有那么一二刻,他觉得自己自问做不到朱允炆这般。 “若是老百姓骂你呢?” 朱棣问道。 朱允炆皱眉道:“骂我?” “那我肯定杀他全家啊,朕又不是什么好人。” 朱允炆很无语地说道。 朱棣:…… 他深吸一口气,收回自己心目中觉得自己不如朱允炆的这个想法,端起一杯茶水,抿了一口道:“轻徭薄赋,轻罪不惩,此乃良策,百姓必定欢喜。” 蜀王朱椿也嗯了一声。 他思索了一番又说道:“这般一来,百姓渐渐释放民力,可以从事百业,又势必涉及到户籍管理,我大明如今没有路引,不可出百里之乡,户籍路引又如何规范?” 大明的户籍制度十分严格。 如果老百姓随意离开自己的居住地,抓住严重者直接抄斩。 这是当年为了移民,巩固云贵川和甘肃这些地区施行的政策,也是为了云贵川和广西等地许多边关卫所的安定,毫不夸张的说,在朱允炆前世那个时空,云贵川和广西百分之八十的汉人,不是明代湖广移民,山西移民后代,就是大明九边卫所驻扎的官兵。 这户籍制度,对于这些地域的长治久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户籍制度在元朝限制反而没那么严,因为元朝对地方基层掌控力度很弱,否则也不会十来万人修建黄河堤坝导致天下大乱。 明初为了稳定,户籍制度十分严厉。 这也是为何,大明能够做到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迁徙移民,也能够做到,几十万人修建南京城,十余万人修建紫金山明孝陵,还有几十万边关卫所将校官兵戍边不乱。 朱允炆提出的几个政策,尤其是通商。 对于户籍制度,是一种挑战…… 朱棣想了想道:“户籍路引,此时还不能放开,否则九边的百姓会大量涌入中原,九边耕地无人耕种,所以对于商人,商户,可以出台专门的路引,得时机成熟才行,当年唐宋时,尤其是唐朝,通关文牒可通行大唐,我大明将来,也要重现此景。”“宋朝商业发达,各地往来,文牒即可,之后,朝廷应当注重文牒,便利百姓。” 蜀王朱椿也道:“本地户籍,本地经商无需路引,出县经商,需经商路引如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