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朕生来不好涩(万字大章)59(1 / 1)

 朱允炆哈哈大笑:“可以可以,朕虽然不会写诗,但做个文抄公绝对合格。” 他可没忘记,要作本永乐大典呢。 而且宋代的发明尤其多,火药就是宋代发明,大明的人不比宋代的笨,给他们土壤和环境,大明必定能够赶上蒸汽时代,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甚至领跑全球,成为一代帝国! 朱允炆没那么大雄心壮志,但是他自问,给这个时代种下些种子的能力是有的。 四叔啊,你忙,这事儿朕先帮你做了吧。 唐风古韵,重在开明,科举取士也并非一成不变,宋代时候科举就曾经专门为钦天监开科,考天文地理知识,还很重视算术,所以宋代的经济和发明都很多,也很发达。 如今的明经科等科举科目,更重视文章,少实学,大明科举,还有学术风气,应该风气更加开放,自信,更重视实学。 在明朝后期,科举就渐渐变形了,更多偏向政策,还有治国之道,但是实学很不受重视,很多举人进士都是书呆子。 朱允炆对这个提议表示赞赏,其实程朱理学也有格物致知,但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圣贤做到? 能做到的都封圣了,说明这玩意儿不适合,朱允炆让身边太监记下这些提议,并且赏银一千两,示意大家继续提意见。 当即又有外地藩王,提出建议,各地藩王的官田,每年都要供养自己的藩王卫所,比如说庆王和肃王,能否把藩王卫所归还给朝廷,这样一来朝廷放心,二来藩王能混口饭吃,因为俺们封地那嘎达,是太穷了…… 宁王闻言也是险些落泪。 朱允炆当即点头。 见如此,宁王朱权也提议收回自己手下兵权,自己只做领军大将,不需要供养大军俸禄这些,一切俸禄军饷,悉数由朝廷开支。 前世那个时空,宁王坐拥将近十万大军,却不反叛称帝,那是他不想么? 是手中没钱粮啊,北平作为大明北方军事重镇,在靖难时通州大仓有上百万石粮秣,这些粮秣足以支撑北方宁王和辽王等藩王卫所,而这些粮秣被燕王朱棣掌握在了手中…… 否则,他宁王怎么会心甘情愿将朵颜三卫交给燕王朱棣,而燕王朱棣又哪儿来的钱粮收买朵颜三卫这些蒙古大兵? 打仗,打的是钱粮后勤啊。 诸王知道这是表忠心的时候,纷纷表态支持。 古往今来,最耗费钱粮的就是养军。 一来如今的大军,需要军马,火药,铠甲,武器,处处都得耗费钱财,如果是分封在富裕的地方还好,分封在贫瘠之地,如庆王和肃王,连自己王府都混不到一个,每年都得倒贴钱给周边卫所,否则卫所将官都要跑完了。 这也导致现如今朝廷吃空饷泛滥成风。 这种事儿,朱允炆熟,他在前世看那本明朝那些事儿里说过,明代边军吃空饷成风,五万人的粮饷,实际只有一万多人。 甚至十余万人,真正的兵员只有三四万。 朝廷也知道原因,因为拨款拨出来的银子,出了京城就被层层克扣,真正到兵员手中的不多,所以吃空饷算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朱允炆当场表示同意,并且对刚刚提出建议的庆王和肃王,分别赏赐白银五千两,黄金一千两,补贴他们这些年为边关卫所的耗费。 宁王朱权等几个九边掌军的藩王,也得到了赏赐。 朱允炆刚刚罚款得来的五万两白银瞬间没了,还倒贴进去两万多两。 但是这个效果,却完全不一样,诸藩王世子的眼神都变了。 “天子用心良苦啊……” “永乐皇帝真乃是天下少有的明君,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能做到他这般为国为民啊!” “他为我大明真是呕心沥血,我等之前错怪天子也。” 有几个年轻的藩王世子,更是当场落泪,他们只感觉自己之前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决心回头多捐点银子,或者捐些钱粮物产给天子殿下作为贡品,他真的,我哭了…… 这大明是他的大明,也是我们的大明啊! 主桌上,楚王朱桢深吸一口气,也大起胆子跟着朱棣交谈起了各项政策,他们本就是这个时代受过最顶级教育的那帮人,天文地理,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算术算筹也是顶尖,后世现代乐曲的乐谱编纂奠基者就是朱明皇族的后人,而老朱家还出过许多优秀的人才,木匠,画家等等。 他们心中都有了改变,谁说帝王家没有亲情…… 看看如今这朱明皇族大家庭。 那是十分的河蟹,非常的快落。 有藩王建议搞个书画学院,如那宋徽宗般,教授天下的子民学画。 朱允炆翻白眼。 “有这么好的差事朕还想找呢,顺便收点女弟子,研究一下人体之美,没事儿帮她们检查身体,岂不乐乎?” “老子都没赶上,你还想?做梦呢!” 朱允炆直接放话:“琴棋书画,要国库有钱,民众富裕之后再考虑,如今还不是时候!” 还有藩王建议在各地修建医馆,召集医生传授技艺,造福老百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