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英雄穷途(一)153(1 / 1)

 慕容垂大获全胜返回首都邺城,百姓夹道欢呼喝彩,大街小巷处处燃放炮竹烟花,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吴王慕容垂的名字被百姓山呼海啸叫个不停,慕容垂的声威达到了顶峰,太后足可浑、太傅慕容评越发妒恨。 朝廷对慕容垂大胜而归,刻意作了冷处理,既不庆功,也不褒奖。慕容垂没有办法,只好上疏慕容暐,奏请道:“被征调的将士们舍身忘命,只为报效国家;范阳王慕容德,将军染干律、悉罗腾、孙盖等冲锋陷阵,不顾生死,为国家立下显著的功勋,他们都应该受到朝廷的特别嘉奖和赏赐。” 慕容评拿着慕容垂的奏章到长寿宫来见可足浑太后。 晋国大军已退,危机已经解除,太后可足浑又恢复了往昔的威仪,慕容评在天阶下叩拜之后,呈上慕容垂的请功奏章。 可足浑太后一向对慕容垂厌恶至极,只不过当时桓温大军压境,邺都城破在即,已是火烧眉毛之际,万般无奈,才又启用慕容垂带兵退敌,现在慕容垂大胜而归,受百姓拥戴,威望更是如日中天,可足浑更是对慕容垂恨之入骨。她接过奏章,轻蔑地一扫而过,“啪”的一声把奏章掷于地上,愤怒地道:“好一个慕容垂!持着一点功劳就胆敢要挟朝廷,邀功要赏,还把皇上和哀家放在眼内吗?” 慕容评见太后将慕容垂贬得一钱不值,心中大喜,连忙添油加醋道:“慕容垂任用私党,掌控兵权,威逼朝廷;晋国退兵全赖祖先庇佑,慕容垂却贪天之功,虚报战绩,冒功领赏,如此目无皇上,轻视太后,必须加以严惩。” 可足浑被慕容评的谗言一击即中,心中的炉火熊熊燃烧,咬牙切齿道:“不除慕容垂,哀家母子今后将于何处立足!” 有了太后可足浑的支持,慕容评更是骄横跋扈,直接把慕容垂的奏章搁置不理。 为了战死和有功的将士,慕容垂多次请求朝廷抚恤嘉奖,慕容评不但不予理睬,还直接在朝堂之上,当着皇帝慕容暐和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慕容垂,指责他营联私党,任人唯亲,虚报战果。慕容垂实在没法,唯有据理力争,双方在朝堂之上多次发生激烈的争执,彼此的怨恨也越来越深。 故太宰太原王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任职于宫廷大内羽林禁卫,一向尊崇叔父慕容垂的才能和人品,他暗在宫中探到确切的消息,知道太后与慕容评正准备对慕容垂动手,于是偷偷来见慕容垂。 慕容楷道:“皇上年幼,太后预政,太傅专横,满朝文武皆是阿谀奉承之辈,叔父难道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担忧吗?” 慕容垂叹息道:“我慕容垂忠心为国,并无私念,却屡遭奸人所陷,实在是百口莫辩。” 慕容楷道:“想当日,父王临终之时,主上亲来探视,父王拉着主上的手道:‘慕容垂具有宰相大将的才干,能力超我十倍,先帝因我年长,才先委任于我辅政,我死之后,但愿陛下能把帝国交给他来管理。’可惜皇上年幼,未能听从父亲的嘱咐。现在朝政尽在慕容评、足可浑的手中,叔父建此大功,朝廷不但无赏,反遭他们妒恨,实在让人气愤。” 慕容垂愤慨流泪道:“数万将士浴血沙场,为国捐躯,却因我慕容垂一人遭到猜忌,而同受不白之冤,教我如何面对这些有功将士,如何安抚千万英烈的在天之灵。” 慕容楷建议道:“叔父既坐以待毙,为何不先下手为强。太后所持的不过是太傅慕容评、乐安王慕容臧,只要铲除这二人,其余的人不足为虑。” 慕容垂心情沉重,默默沉思良久,叹息道:“慕容评是我的叔父,慕容臧是我的兄弟,骨肉互相残杀,天下由我为首作乱,慕容垂宁可一死,也不愿行此途径。” 慕容楷见慕容垂仍迟疑不决,心急如焚,他警告道:“叔父仁义,不肯提前行动,只怕大祸即起,不仅祸及自身,恐怕到时全族没有一人可以逃过厄运。” 慕容垂脸色疑重,紧咬嘴唇,不停地来回踱步,片刻,他仍然道:“如果真的没有办法挽救,我宁愿出京躲避,也不愿谋逆作乱。” 慕容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道:“既如此,叔父保重,侄儿先行告退。” 慕容楷走后,慕容垂踌躇不决,独自闷坐,内心无比忧愁。世子慕容令入内,见慕容垂面有忧色,便问道:“兄长刚走,父亲面带忧愁,是否皇上年幼,太傅猜疑父亲功高,有意加害?” 慕容垂双拳紧握,气愤地道:“国家危亡之际,我临危受命,不计私怨,不顾安危,与将士们甘冒矢石,竭尽全力,击破强大的贼寇,只为保卫家国。岂知功成之日,反而横遭猜忌,最后连个安身之地都没有!既然你已知目前的困难,有什么建议?” 慕容令道:“皇上幼弱,国家的大权都交由太后和太傅,一旦禁军手持太后的诏令下令拘捕,大祸在瞬间就可以爆发,就如迅雷一样,我们毫无招架之力。父亲既不想骨肉相残,为保全家族,不失大义,最好的办法是举家逃回故都龙城,这里的百姓都十分拥戴父亲,先逃过这次劫难,之后再找机会向皇上说明苦衷,上表谢罪,等待皇上明察,也希望可以用大义感动他们醒悟,允许父亲再返京都,这是最好的结局。如果不能如此,我们据守龙城,对内宣抚百姓,结盟代国;对外结纳其他各族部落,把守关外要塞,等候时机的变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