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县试结束32(1 / 2)

第一道题目,“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贾玟心中即刻想到了这句话的出处,《大学》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大致意思,就是要让自己知晓达到一种极致的程度,就必须接触事物并且彻底研究事物的道理。

破题的之处,就在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之上。这题之意,并不晦涩难解。

可若想要别出心裁,写出新意同样不易。

再回头看过第二题,却是有些难度。

“国有道不”,

这是一道截搭题。

全句选自《中庸》,应为“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可此题只选了前半句,所以考生要对四书滚瓜烂熟,融汇貫通,能聚能散,方才可能不会偏离了题目。

贾玟拿起身边的草纸,开始准备破第一道题目。

只因前段代儒可巧出过格物致知的题目,所以贾玟思忖了片刻后,心中有了章法,直接挥毫写道,

“穷理即以致知,致知诚在乎格物矣。”

破题之后,见得贾玟未有停滞,一气呵成,又写下承题一句,

“夫物之理,必待乎穷也,穷理即以致知,不可释经之所谓乎。”

两句写完后,贾玟才稍有停缓,再看了一遍文章,虽说循规蹈矩,但也破的妥当。

既然开了头,贾玟顿时文思敏捷,接着写了起讲部分。

“朱子补格致之传曰:吾所常接者物也,所欲知者理也。吾之知,在物之理而已……”

“致吾之知,经所谓致知者也,然经必曰在格物者何哉?”

……

“夫物者物有本末之物也,而知者知所先后之知也。穷理即以致知。经所调致知在格物如此。”

随着束股最后一句写完,贾玟才搁笔,将文章细细重新看了一遍,并未发现违规犯讳之处,才小心的誊录在试卷之上。

诸多考生中,闭目沉思,奋笔直书者有之,抓耳挠腮,咬笔搓手亦是不少。

更有甚者已然昏昏欲睡,梦入周公了,真真的是一副众生相。

日上三竿之时,坐在中堂大厅的许文和,不觉也有些困顿,起身离了座位,在甬道之上,来回走了几步,祛除睡意。

看着考棚之中正聚精会神答题的稚子小儿,许文和恍惚想起二十几年前自己求学之时的场景。

自己年幼家贫更兼之父亲早亡,唯有寡母一人操持,生计艰难,拜师开蒙之事更无从谈起。幸得乡中夫子相助,免了束脩不说,还多有照拂。

年岁渐长,手头拮据无书以观,只求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相还,严冬腊月亦是顶风冒雪送之,不敢稍有逾约。故此能遍观群书,学问亦增。

后随夫子入城,县试后,不负所望榜上有名,继而求学于外,访名师先达,于弱冠之龄便过了乡试,五载之后又恰逢恩科,便一举高中,金蟾折桂,后而留于他乡做官了。

只是今日想起,已经十几年未曾归乡。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不知村口那片翠竹,是否还在。

“大人,该是盖戳的时辰了。”县中的教谕取了印章,打断了许文和的回忆。

在县试发题之后,约莫一个时辰左右,便会有考官进了考棚,在考生已写文章的末尾按印盖章,称之为“打印”或“盖戳”。

一来知晓考生答题的快慢,二来防备有作弊之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