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怎么赚钱(1 / 2)

苏清知道,她说的都是未来会发生的事,等明年弟弟苏忠小学毕业,爸爸妈妈就把他也接到襄城去念书了。

襄城在鄂省,算是距离豫省比较近的了,可是因为交通不发达,坐火车怎么也要十几个小时。女儿远嫁,儿子一家也在外地,到时家里只剩下苏大路和张明珠两个老人家,每年过年才能看到亲人,是真的可怜。也不知道是不是太想念亲人,张明珠不过十年就去世了,明明她年纪也不大。接下来,剩了苏大路一个人,更是不过两三年就跟着去了。

上辈子的这个时候,苏清的爸爸苏国栋和妈妈李月红正带着妹妹苏静和小弟弟苏诚在襄城。

是的,你没看错,苏清,苏忠,苏静,苏诚,四个孩子。不过这个年代谁家不是好几个孩子,特别是农村,都使劲儿生孩子,这些都是未来的劳动力啊,伺候庄稼不得要人干活么?人多力量大呀!

苏国栋做点药材和山货生意,李月红做全职主妇,在家照顾孩子。

这个生意可不好做,药材和山货都是要走南闯北到处跑着去收的,这时候可没后世那么方便,一个电话人家就发货过来了,那都是一家一家上门收的,全靠两条腿走呢,就是有自行车,到外地收货时也用不到啊,总不能扛着个自行车到处跑吧?这真真正正是个辛苦活,关键是它赚的还不多。苏国栋赚的也实实在在是辛苦钱了。

这个时候有的赚,完全是因为改革开放时间不久,大家都比较求稳,农民宁愿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愿离开土地,虽然累,但是它稳当啊。工人那更不用提了,这个时候,工人最光荣,不光能吃商品粮,还能拿工资,谁肯出去做个体户?赚了还好,赔了呢?那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所以个体户真的不多,只要肯吃苦,多多少少都是有的赚的。说起来,苏国栋倒也算是敢打敢拼了。

到后来九十年代下岗潮,铁饭碗没了,没办法了,大家都开始自己鼓捣点小生意,苏国栋的生意慢慢就做不下去了。没文化呀,跟不上时代呀,又不是什么难以取代的生意,也没有形成规模,慢慢就被淘汰了。

等到下定决心回老家,两位老人都已经过世了。其实苏清知道,苏国栋是很伤心的,可是怎么办呢?一边是父母,一边是孩子,他是想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才把孩子们都带出去读书,最起码没有把孩子放在老家做留守儿童,也算很有本事了。可是能力有限,后来跟不上社会发展,生意做不下去了,最后又供不起了。

其实,苏国栋也就是小学毕业,十几岁就出去闯了。那时候计划经济,农民就只能种地,衣食住行都靠地里产出,工人就只能上班,一个厂一干就是一辈子,出门必须要开介绍信,私人买卖也是不合法的,那叫投机倒把!唉,也不知道苏国栋是怎么熬过这十几年的。

总之,苏清觉得,苏国栋已经很强了,以一人之力,养着老婆和四个孩子,还要供养两位老人,哦,还有苏清的舅舅,就是李月红那个不争气的弟弟李国柱也要时不时的补贴一下。换个人,那都不一定能扛下来。

可惜后来生意失败,再难东山再起了。

其实苏清不太想去襄城。倒不是她不想爸妈,可她想多陪陪爷爷奶奶,留两位老人家在老家守着,真的是太可怜了。而且高考的时候,她还得回原籍地考试,你说都在襄城适应了,再回老家考试,还不够折腾的。反正上辈子,她和弟弟妹妹就因为这个受到影响,没发挥好。还有就是,苏国栋的生意注定没落,还不如趁早劝他改做别的。

八十年代初,生意真的是挺好做的,不是有人说过嘛,站在时代的风口上,一头猪都能飞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