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陈秀才(2 / 2)

  进士科只试时务策一项,一般为试时务策五道,考生需要根据圣上所给出的五道涉及或政治、或吏治、或教化、或生产等问题进行答对。

  明法、明算、明书三科用以选拔明习法令、数学计算、文字训诂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多出现在地方性考试之中,在乡试中偶有出现。

  乡试、会试、殿试多考明经、进士和秀才。每每考秀才科,通过的不过四五人,虽然已经多年未考,朝廷却并未明令停考。

  以沈之洲目前的水平来看,通过地方性考试倒是不难,再往上就悬了。

  “写到后面就开始原形毕露了。”看完最后一遍,宋清首先指出最显而易见的问题。

  “嘿嘿,这不是急着去吃饭嘛。”沈之洲低头认错。

  “哦,你说的那处之后写得直接不能看,简直是放飞自我。”宋清幽幽道。

  沈之洲这篇文章是打好腹稿才动笔的,因此全文流畅一气呵成;引经据典皆紧扣主旨,不存在半路出家的行为。

  写到兴致被挑起来了,便只专注写文章,忘了“写”之一字。

  而且文章立意不够深刻,论述浮于表面、缺乏信服力。总得来说还是老问题:读书少。

  县城里只有一家小书肆,里面多是基础书籍,最有价值的是一本《大平经义》。沈之洲看书快、记忆力强,早就将之看了个七七八八。

  《大平经义》一书由朝廷组织编撰,详细罗列了科举必考书目,约等于官方指导教材。其中所涵盖的书籍还得考生自行搜集背诵。

  翻遍整个书肆,也只能找到一半必考书籍。其他的选考、加考书籍更不要说了。

  再有就是沈之洲虽然就“习字”一事往大了论述,却只是空谈;联系上了草书大家吏部尚书贪污受贿一案,却言语直白不留余地。即便切中时弊也难以获得考官青睐。

  听了宋清的点评,沈之洲若有所思,提笔意欲再写一篇。

  干不了别的,宋清干脆将灶房的旧桌擦干净了搬来卧房,裁剪了昨日买的宣纸,翻出脑域深处的古籍誊抄。

  古籍只是一股数据流,只需要导入芯片就能与成千上万书籍共存,查阅的时候能够直接将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

  大平朝经学分为九经:《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左传》《公羊专》《谷梁传》,其中《礼记》《左转》称为大经,《诗》《周礼》《仪礼》称为中经,其余为小经。

  考试成绩一等需通晓大、小经,二等需通晓大、中、小经各一部,三等须通晓大、小经各一部或中经两部。

  等第虽然如此划分,真正考试时却是从九经随机抽取题目,考生若是只学习过其中一部或几部,大概率是要落第的。

  因此宋清决定每日抽出些时间誊抄九经,时间紧任务重。奈何没办法,书肆里是没有这些书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