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山路(2 / 2)

  西门外两三里远有一条大河,名叫泞水;往年这日也有赛龙舟,但都没什么看头,自然没人去。

  今年孙淑一好好筹备了一下,走私库出了彩头:拔得头筹的,直接奖励两头三百斤的大猪。

  这下十里八村来报名的人就多了,于是规定一个镇上最多两个队伍,怎么选人、要不要训练她也不管,真真正正的甩手掌柜了。

  但耐不住乡亲们热情,十来天前开始,地里没事了就聚在一起讨论技术、战术什么的,兴致上来了还下水试一试。也不知道琢磨出来什么没有。

  总之宋清没什么兴趣,沈之洲倒是看得很高兴,恨不得取而代之。

  第35章 山路

  二人住在衙门也有好处,每日沈之洲放学了,若是恰逢孙淑一得空,便会前往拜访。聊京城,聊古籍,也聊从京城到泞阳县的艰难险阻。

  据孙淑一所说,沈之洲文采完全不在她之下,只是年纪略小,文章作得不够有深度。在某种层面上,和宋清的判断相差无二。

  于是夫夫二人商量过后,便找到杨夫子,将心中成算一一告知。得到杨夫子的许可,宋清去哪个村镇都会带上沈之洲。

  或许严格意义上来说,沈之洲幼年丧母、青少年丧父,遭受继母磋磨,但他的成长经历是很纯粹的。

  自幼得到沈父教育,还有娘舅家可以依靠,沈氏虽然刻薄,倒也不算是大奸大恶之人。而他一心沉迷书本,很少关注外界,対人性、人心的思考难免显得浅薄。

  这也是他文章内涵不够深刻的主要原因。

  并不是说只有经历了苦难,才能有思想深度、思维广度;而是只有见过、见多了苦难,才能体会到文人因那一颗悲悯之心而产生的切肤之痛。

  宋清相信沈之洲走得到殿试那一步,自然更要多替他想想。

  今上虽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旁人却能从一条条为国为民的律法之中,窥见其爱护苍生的胸怀。

  若想得今上青眼相看,要么有经国安民之才,要么有悲天悯人之心。二者皆有,且身体力行做出成果,封侯拜相之日近在咫尺。

  他倒不是一定要让沈之洲入朝为官,只想着他能尽情地展露学识便满足了——対一个仅仅因为有书可读就泪如泉涌的人来说,所求不外如是。

  言归正传,夫夫二人端午过后没几日,便向杨夫子说明情况,现在已经带着七八个衙役去往石岩镇。

  矩州地界山路都不好走,而石岩镇的山路堪称其中之最。

  远远望去,走在陡峭山路上的几人像是一只只蚂蚁,缓缓移动着渺小的身躯。

  这条小路蜿蜒在一座石山的半山腰,说是小路,走两步便有一块大石袒露出来,确切来说是一条岩石路。

  小道两旁都是岩石,小的也有膝盖高,大的甚至有一人多高,很是逼仄。有些石头是活动的,人走上去一不注意就会滑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