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路的方向31(1 / 2)

卫永:“怎么个奇法?”

辛志:“你只知道《三国演义》是他写的是吧?”

卫永:“不是啊,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有一种说法是《水浒传》是施耐庵和他合作编纂的。”

“而且,《三国演义》的并不是这本书的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才是。”

辛志:“你老师教你们这么多吗?”

卫永:“很多吗?我没什么感觉哦。反正一直以来都这样,我那个老师会给我们讲好多课外知识。”

辛志:“那是你的老师牛,知识面广,也愿意传授。”

“我上学那会就没这待遇了。”

“很多知识都是在互联网成熟以后,从网上学的。”

“既然你知道,那你讲讲罗贯中的生平。”

卫永:“志哥是要考我是吧。”

“没问题,来就来,谁怕谁!”

辛志:“不会是用小说来忽悠我吧?”

卫永:“那是必须的。”

“真真假假,你自己分辨。我只管瞎编。”

辛志:“瞧你得意的小样。”

卫永:“先来一碟餐前小菜。”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他的产量颇多,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著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与施耐庵合著《水浒传》等。其中《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海:“就这?我茶杯都端起来了,你就给我说这么几句?”

卫永:“别那么着急,我只是酝酿我的节奏而已。故事开始了啊,准备发车,请各位乘客坐好扶稳。”

“在元仁宗延祐年间,罗贯中的父亲,一个丝绸商人,经常来往于大江南北。那时,元朝灭宋的伤痕渐渐平复,社会文化重心逐渐南移。”

“你知道吗,南宋的故都杭州,就像今天的北上广,繁华得让人眼花缭乱。不仅人多、商业发达,还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的热土。”

“许多北方才子,比如关汉卿、郑光祖等大咖,都纷纷南下杭州追梦。罗贯中,这位小说和杂剧双栖的才子,自然也受到了这股潮流的吸引,成为南迁大军的其中一员。”

“他7岁就开始在私塾里和四书五经打交道了。但命运好像和他开了个玩笑,14岁那年,母亲离世,他只好辍学跟着老爸去做生意。”

“不过啊,罗贯中骨子里就不是个生意人。在他老爸的支持下,他跑到慈溪找大儒赵宝丰先生求学。他的别号“湖海散人”,就像一个行走江湖、四海为家的侠客。”

“后来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便响应了艺术的号召,顺从内心的躁动,去到了杭州。”

“那时的杭州啊,说话艺人满街讲,杂剧作家四处窜。罗贯中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扎堆儿玩,当然啦,他对民间文学的热爱也是与日俱增。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他怎么会舍得离开呢?”

“在元惠宗至正十六年,罗贯中离开了赵宝丰,投身于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帐下。他希望能辅佐张士诚建立一番伟业。”

“张士诚是一位英勇的领袖,成功抵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这其中也有罗贯中的智谋之功。然而,张士诚在弟弟张士德兵败徐达被俘后,选择投降元朝,开始贪图享乐,失去了原有的斗志。”

“到了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对元朝的没落局势判断错误,再次称王。罗贯中与许多幕僚都建议他暂缓行动,但意见未被采纳。”

“许多幕僚因此离去,其中包括了刘亮和鲁渊等人。这时的罗贯中对张士诚已经失去信心,到了至正二十三年九月,也离开了张士诚,。”

“两年后,他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应该是在此之后开始的。此时的罗贯中已经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深刻的理解,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所有条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