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吃饭、穿衣问题的解决(2 / 2)

“沈兄别灰心泄气,咱们多花点心血,用这深谷中坚韧的麻类植物编织成一根粗壮牢靠的长绳索一路爬上山顶,我们就能出去了。”

然而,想要编成牢固的绳索需要先找到麻类植物呀。沈天奇、刘子柏没事的时候就跑去山间各处寻找,不久后他们还真的找到了野生苎麻。

一想到要编好长的才能一路连到山顶,同时又要足够的结实牢固才能承受多人的体重,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原麻,眼前这几株远远不够!于是两人耐下性子,先采野苎麻嫩梢于最肥沃的土地中细心呵护培植,待其发根生长成小苗后再集中移栽至向阳的坡下平地里种植。

二人经常过来松土施肥,到秋天时就收获满满了。收获麻株时还挑选出成熟饱满的果实,晾干去皮以后置通风处贮藏,留待翌年春天播种。

如此循序往复三年后重生谷里便多了好几块成片的麻田。大家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劳动人民,对通过手工沤渍使麻脱胶的技术是掌握得很娴熟的,因此轻而易举的就抽取出了缕缕细长柔软而又有光泽的植物纤维,用来结编渔网、做绳索,也用来串编草鞋。

麻线是有很多了,但是要真正的织出布来还是相当的不容易。虽然桂月箫和李诗珏原先就是染坊家庭出身的,自小做惯了织布的活计,对织布技艺原本是信手捏来,对织机的构造以及操作原理都轻驾就熟,但是沈天奇和刘子柏还是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以后才终于做成了一台简易粗糙的脚动式织布机。

这台织布机的大体结构是用竹木打造的,唯独纺轮是冷天路用粘土烧制成型的。冷天路和妻子汪葱原先就是烧窑的,熟悉各种陶器的制作技艺,为了给大家烧制生活日用的器皿,二人在密不透风的石穴中建立了一处简易的窑厂,专门烧制陶瓷。

纺轮嘀嘀嗒嗒地转起来了,丝丝缕缕的麻线也随着机械的固定,以经纬交织的规律被细致紧密地搭接成了一块块粗麻布。一匹匹布料被织出来了!

苎麻布虽然粗糙,但是凉爽,透气性好,吸湿散热快,出汗不沾身,是适应山谷湿热气候的理想衣料;而且韧性强,耐磨性高,抗水性能优越,不容易受水侵蚀而发霉腐烂,因此纺织失败的布料就被用来做窗帘布和台布,甚至麻袋等。

布织出来了,女人们不甘寂寞,纷纷模仿自己身上穿的棉布衣服的轮廓,用锋利的竹刀试着裁切,实在切不出形状的地方就只能用竹针穿着麻线折叠起来藏进去,凭着各自的智慧自行创造改良,逐渐有了自家人自己穿的粗布麻衣。

最开始做的麻料衣服都是原色的,质量不怎么样,耗时也长,效率低下。后来又逐渐在山上发现能染出红色的地血,可染出黄色的黄檗,能染出蓝色的木蓝,可染出绿色的冻绿,以及能染出绛紫的茜草,虽然技术不成熟,品质不纯正,但是大家总结经验,相互传播开来。

随着衣服的颜色逐步变得丰富,重生谷的生活也日渐精彩起来。麻布衣裳虽然繁琐耗时,可为了遮羞保暖,也还是各家都做了几件来穿。

但是野生苎麻人工培育的产量并不是很高,等待新麻长成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渐渐地大家都有些耐心消散;可野兽多年也不出现一次,获取皮毛完全仰仗运气或者老天爷恩赐,想做件皮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