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叔宝的苦衷(2 / 2)

即便是李卓身旁跟着柳五这种,明显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一般不会屈身为仆的雄壮武者,也未曾让秦叔宝高看一眼。

还是秦爱有识人之明,觉得李卓并非凡俗之辈。而交谈之后,更是大为佩服。极力引荐,秦叔宝才和李卓有了交流。彼此志趣投契,这才成为至交好友。

即便早已认可李卓的见识和才华,但想想彼此的年纪,也难怪秦叔宝有种坐不住的感觉。秦爱诗书传家,秦叔宝的见识也非凡俗可比。

听李卓这么安慰,秦叔宝心情也舒缓了许多,收敛情绪开怀道:

“兄弟说得是,家里还有些田亩,桑园果园,不及润甫那般豪富,但奉养父母也足够,不需其他。”

“为兄现在年已三十八,他们身体还好着呢,也不需要日日守在跟前。若有机会,放手一搏未尝不可。”

这年代的人,对于君上比较尊重,还可以和皇帝坐而论道,不像后世那样认为皇帝天下第一,所有人沦为皇帝的奴仆。

文人有致君尧舜上,武人有“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想法。争雄疆场,才是秦叔宝的道路。

正如贾润甫所说,武者终究是只有盛年之时才能够冲锋陷阵,博取功名。秦叔宝是武将的巅峰时期,有意想要搏一番功名事业,也是常理。

“哥哥有这等志气,小弟自然不好阻拦。以哥哥的本事,出人头地是早晚的事,不过是时机而已。”

知道症结不是宁氏抱怨,而是秦叔宝自身坐不住等不下去,李卓也不再多劝:

“大丈夫志在四方,建功立业自然要马上博取。为国开疆辟土,也是名留青史,流芳百世的好事。”

“听说皇帝有意明后年征讨高丽,哥哥那时候去也不为晚,在百万大军中,用敌人的脑袋,真正扬名天下。”

李卓这么劝说,心中却是很不以为然。

刚才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杨广太败家了。真正的历史上,三征高丽都没成功,倒把他老子杨坚累积下来的家业拜得差不多。最后还和关中军头搞不好关系,把大隋彻底玩废掉了。

他自己被手下宇文化及干掉,身死族灭,便宜了别人。

以秦叔宝的本事,就算深度参与远征高丽,肯定能活着回来,李卓也不打击他的兴致,就说道:

“既然哥哥主意已定,也就不多说什么了,祝哥哥旗开得胜,马上封侯。”

反正秦叔宝是唐朝二十四功臣之一,自然没有栽倒在三征高丽上的可能。

李卓此前不愿秦叔宝去投军,是想着安静等待,等到天下大乱,李卓不管投靠哪一个,有秦叔宝这等悍将同行,都更有立足之地。

彼此照应,也不怕被谁算计了。

李卓所求,只是活得安稳而已。反正以秦叔宝的本事,在哪里都少不了他的功名,也不算坑他。

秦叔宝不知道李卓的小算盘,非常谦虚的说道:

“高远说笑了,为兄不过是不想蹉跎岁月,浪费了这一身本领而已,至于能到哪一步,却是不曾有过奢望。”

不论如何,不管是前世还是现在,秦叔宝都是李卓极为佩服的人,大赞道:

“哥哥名满天下,自然不是假的,功名只需马上取,何须计较那许多!”

“高远说话越来越成熟了,真像是从小饱读诗书的人。对了,你真的没找到到你的家人?”

秦琼忽然想到一事,郑重的问起来。

“这,虽然一直留心,但是怕是找不到了……”

李卓一脸凄然,似乎真的很是悲伤。但内心里也颇为无奈,自己撒的谎,再是艰难也只能圆下去。

第一次来拜访,秦爱就对李卓的言谈举止和见识,颇为赞许,以为是千年读书世家之人,因为某种原因走散了。仔细问闻起来,李卓只好说自己是流浪儿,因为洪水和家人离散……

实际上,他的确是穿越到因洪水而家破人亡的少年身上,因为一千多年的代沟,根本不会说现在的话,只好装哑巴,一路乞讨,慢慢学习现在的方言。

直到半年之后学的差不多了,也机缘巧合救下被仇家追杀的柳五,这才结伴而行,最终选择历城落脚,就是为了秦琼。

而有了秦琼,就有罗士信。

另外,还有就是单雄信。

见李卓一脸哀伤,秦琼歉意的说道:“兄弟莫在意,哥哥也是好心……”

“哥哥也是无心之失,再说富贵有命,生死在天,人之一生自有命数。”

秦叔宝的话,倒是让李卓想起另外一件事情,问道:“哥哥交游广阔,不知道和潞州单雄信,可曾有往来?”

现在风气不像后世,尚侠弄气的大有人在。虽然不像是汉朝那般游侠儿享有大名,一呼百诺。但是武艺高强,交游广阔的人,仍旧名声极大。

秦琼是如此,单雄信也是如此。

两人一在东一在西,算是两个旗帜人物。彼此之间不会有竞争,应该是有往来。

李卓想的,就是这次去帝都洛阳,也顺路去看看这位单雄信。

毕竟,单雄信的父亲是被李渊所杀,不可能站在李渊那边。自己将来要是局势不对,不能投靠唐朝,想要逃跑抵抗的时候,也能够多一个盟友不是。

再说了,单雄信本身,也是一时风流人物。

“高远怎么问起他来,这人我也是久闻其名,却是不曾一见。不过他曾有一位至亲朋友路过齐州,曾在我家呆过数日。因为这,我和他也算是联系有些。后来我一个朋友去潞州公干,我也曾带信过去,也是让他照顾一下我朋友,因为这有了书信往来,彼此倒是契合,神交已久。”

秦叔宝不知道李卓的打算,却是很认真的说起来。

“哥哥孝敬父母,这是名传千里,至孝行为啊。至于建功立业,却也不急在一时。”

十五岁的李卓,自然是理解不了秦叔宝的苦恼。但是前世的李卓,同样有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的苦恼。此刻回想起来,却是感同身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