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121机组的来历(2 / 2)

“你真是什么啊?偷着乐去吧,真还要你们这些小辈和我们当年那样脑袋别裤腰上,去跟鬼子拼刺刀...那么多先烈的血岂不是白流了?”

正如后世网游里的萌新发言常常会迎来大佬的鄙视一般,老炮李荣对许亚林这段话表现得非常不屑。反倒是前座的徐机长,捕捉到了许亚林话语里的一点关键信息:

“诶,等会,阿林啊。你刚刚说,你记事那会,抗战胜利了...那你54年的时候才多大啊?还没有十八岁吧?你是怎么入伍的?”

“是没有,那时候我才14岁,虚15。《兵役法》那会还没颁布,部队招兵还是按照过去的标准执行的,15岁以上就可以入伍。然后就被我家人钻了个空子,给我报了名。到55年以后,就得年满18岁才能入伍了。”

“嘿,那你不是有一群比你年纪还大的同志,管你叫班长啊?许班长?”

“学长学长,嘿嘿。我们航校不叫班长,都管比自己学年高的同志叫学长。”

“行了,甭管班长、学长。你赶紧吃完来干活了...好奇心那么强干嘛...”

李荣撇撇嘴,依旧不愿意讲述过去的故事。就在许亚林以为,这次八卦就要无功而返时,前座的徐机长忽然开口接过了话题。

“阿荣说得没错,工作的时候还是先以工作为主。虽说这驾驶舱里也不是不能聊闲话,我呢,也不喜欢把气氛搞得太压抑。但阿林你想要听故事,那还是等落地以后吧,等落地了,有时间给你讲的。”

“而且,如果你想听打鬼子的故事,那我们还真没什么好给你讲的。之前猛子他们说的没错,我37年从航校毕业后,被分去了中航公司工作。中航公司那时候有三大干线:沪蓉、京平、沪粤,我飞的就是沪粤线,后来这条线又加了一个HK。”

“难怪我听徐机长的口音,有点广东人说话的味道。”

许亚林一边感慨,一边默默地加快了自己干饭的速度。难得徐机长有谈兴,这机会可得抓住!

与此同时,有一说一。这年头的航空餐,那是真心不错...

由于此时还没有专门的航食公司去生产那种真空包装的食品,加上此时坐飞机的人,也多以高干为主,且乘客数量并不多的缘故。这会的航餐制备,似乎就没考虑过太多的成本问题。就拿许亚林手上这份盒饭来说,它真...是盒饭啊!

铝制的饭盒,下衬白花花的大米,上面浇盖着辣椒炒肉和土豆丝。菜色无限接近于后世的盖饭外卖,并且,这玩意还绝对没有预制菜的风险。

全部都是由民航局的大厨,每天一大清早起锅烧灶,做好以后分装入一个个铝制饭盒。再通过汽车送到机场,并分发至配备空中厨房的飞机当中。在空中,乘务员们仅仅需要把这些冷掉的现炒饭菜热一热,便可以直接将它们端到每个乘客的面前。

能在空中,吃到这“家常味”。而不是去吃那些要么味道寡淡,要么...干脆就是在飞机上啃能量棒、巧克力,这种体验对许亚林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加上饥饿的缘故,本就食欲大开的许亚林,三下五除二地解决掉手里的午餐。

“那颜师傅,张师傅,还有荣哥他们呢?”

顺着徐机长开启的话题,许亚林在吃完饭后,一边接话,一边从李荣那边接过了航路图和飞行日志。

在填报飞行信息前,许亚林倒是没忘记扫一眼前座的仪表信息,用来评估现在的飞行状态是否与计划中预期的一致。只要是飞行状态没有偏差,那么飞行日志的填报也便简单多了。

再加上飞周口台,是向台飞越,而不是旁切侧台。简单理解就是,飞机直接从这个导航台的正上方飞过,而不是从侧面经过它。这就直接让许亚林省去了许多的事,压根不太需要计算什么QDM、QDR的角度,以判断飞机到底飞到了预定报告没有,以及航迹是否有偏差。

在向台飞越的时候,操纵飞行员只需要跟住ADF的指引,确保RB,也就是飞机与NDB导航台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所形成的相对方位角一直保持在0°即可正确飞越。

也同样是基于这个原因,许亚林才可以分心接话。同样,在扫视一圈仪表,确认了颜副驾驾驶的飞机,正牢牢地跟住指引在飞以后,徐机长开口接了话茬:

“你颜师傅最早是飞重庆、贵阳到昆明那条线的。那时候中航公司总部已经搬到了重庆,还有航校...你颜师傅入学那会已经是在云南了,我记得是在昆明巫家坝那边,是吧?思锡...”

“是,我是38年入的航校,41年就提前毕业了。跟着一个美国的机长飞重庆-昆明线。”

“他们都还算是好的,老徐就不说了。他是笕桥二期,上学的时候还没全面开战,基本算是稳稳当当读完了书,老颜那会也还好,躲在大后方...”

“你当老子想躲在后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