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淋过雨的徐机长(2 / 2)

因为,他们也曾被这么怀疑过...

知道被怀疑的滋味不好受,所以...

自己淋过雨,才希望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诶,机长,话说你们当时,人在天津,飞机怎么给拉到首都去了?那时候没有你们,谁去飞呢?”

“我们去飞,那时候你找别人来,他们也不会飞这些美国佬的飞机啊。”

见到许亚林转移起了话题,徐机长也只是拍了两下张德馨的肩膀,然后跟上了新的话题,脸上也重新荡漾出一缕笑意。在这一刻,他又像是一个在给后辈讲述历史故事的爷爷:“从天津,去首都飞。”

“啊?你是说,每次飞行任务前,都从天津出发,去首都,然后再飞?”

这真是,大费周章啊?!

天津明明就有张贵庄机场,这...

“是啊,那时候都是提前一天,就得出发。从天津坐火车,先去首都,到站以后转人力车,到东四十条的招待所住一晚,第二天再去机场执行飞行任务。落地后也是,要是时间早,能赶上火车当天就得走,要是赶不上,也是去招待所住一晚,第二天再回天津。要是后头还有任务,那最多在家歇个一天,就得再跑回首都。”

“这不折腾人吗?我记得天津就有一个张贵庄机场,你们直接从那里把飞机开到西郊,或者南苑机场去,接了乘客再飞不行吗?”

许亚林无奈地摇了摇头,知道为了安全起见,徐机长这一批从GMD归来的人,怕是不能太直接地融入。可,人家本身就是飞行员,又不是不能飞?

直接让他们从天津飞到首都,这才要多久?不比两头这么来回赶路来得方便?

“说得轻省,那会哪有那么多油啊。当时大陆缴获了多少航油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当时带回去的,加上后来‘护产运动’胜利后,带回来的航油,一共只有3499桶。一桶不过150公斤左右,你自己算算吧?”

“航油都还好说,滑油才是最缺的。滑油当时只有50桶,全部加在一块都不过七千多公斤。用升来算,勉强有一万升的滑油。DC-3,手册你也看过了...”

在徐机长话音落下后,张德馨立马开口跟上,言语间怨气十足。

相比于和航油打交道更多的飞行员,他们这些机械师,那才叫一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架DC-3,两台活塞式发动机。按照手册上的说法,为了保证这两台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行,基本每飞行一个小时,一台发动机就要消耗两夸脱的滑油,也就是两升左右。

两台发动机那就得四升,如果当年,这架DC-3飞的还是今天的航线。那么算算飞行时间,就这么飞个汉口、飞个重庆,三十多升滑油就没了。

而这,还只是一架飞机的消耗。

一万升滑油听上去多,实则不节约着用,压根要不了一个月,铁定能全部败光。

“最难的时候,我们都只能把滑油和别的东西兑在一块,勉强让飞机能飞,能跑。首都机场上的那架康维尔,当年我们一起回来时的长机...不就是因为航材问题,只能让它退役了。那架飞机,58年退役的时候,机身寿命、发动机寿命都远远没有达到设计寿命。”

“但是没办法啊,之前滑油不足,各种乱兑。那时候那架飞机飞得比较多,我们也没经验,只能尝试。什么滑油兑菜籽油、兑柴油,反正一个个试,就看哪个效果好。结果一通乱兑,兑得发动机里面,毛病不断,然后就得不停地换配件,换着换着,耗材用尽...想办法找代替品都找不到了,它就只能退役了。”

张德馨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挺轻松的,甚至还有点自嘲般的笑意。就好像是在笑话当年的自己,还有其他机组的机务同事们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

不仅没把飞机整好,反而是把那“风华正茂”的康维尔,给整到“报废”...

端得是尴尬。

只是这话听在许亚林这,那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谁能想到,滑油、润滑油这么一个东西,在那会都会缺到这种地步呢?想想后世那卖都卖不掉,到处打广告的滑油,却在这会,比航油都要精贵。

“这是哪一年的事?”

“55年左右吧,具体记不清楚了。反正那段时间,不光是航油、滑油,什么都缺。我记得是,一直到58年以后,才慢慢好起来。不过那时候,又来了禁运。康维尔的航材买不到,也运不进来,那时候有再多的滑油,也没用了。”

“我不是问这个,我是想问,那你们是什么时候回的首都呢?”

“56年吧?还是57年,阿馨,你还有印象不?”

“57年,我记得是首都管理处飞行大队成立后两年,我们才回去的。然后去年改成了一总队...老徐啊,你是真忘了,还是假忘了?”

“嗨,真忘了假忘了,有什么关系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