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分节阅读_第241节(1 / 2)

  这前有王大治写话本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大家都是羡慕嫉妒恨,我这兵部郎中肯定更没有人说闲话。

  至于走后门什么的,一点都不重要好吧,最重要的是要为国效力,为大明皇帝尽忠,些许瑕疵不足为虑。

  张煌言顿时来了精神,在兵部的位置上正好可以让自己大展拳脚,为国效力。这么看来回家读书什么的一点性价比都没有。

  张煌言顿时谄媚一笑,

  “伯父,侄儿还是想留在京师孝敬您呢,刚才都是侄儿的气话。侄儿接下来肯定好好的将书给写好,不负伯父的众望。”

  李适满意的点点头,现在这些年轻人就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以为这世界就是围绕他在转。

  今天小小敲打他一番,马上就变成一只乖巧的,百依百顺的小猫咪。

  “好吧,接下来你就不用去观政了,好好在家写作。另外每天必须要更新六千字,不然不准吃饭睡觉。”

第353章 京师的近况

  张煌言顿时惊叫出声,这每天写两千字,都感到窒息,六千字真是要老命。

  “伯父要不得,真的写不出六千字,除非有人帮忙。”

  李适也知道这古代写书可不比现在,古代每天这六千字真的要人老命。

  “那就给你安排个帮手,新科进士陶元祐?”

  张煌言赶紧摆手,

  “伯父,这陶元祐名声可差了,出卖同乡好友为人不齿啊。”

  李适顿时大怒,

  “什么叫出卖同乡好友,他这是心向朝廷,他这是眼里有国家社稷,这种人才就该提拔重用。”

  “就他了,你们两个好好合作,记得话本的质量一定不能下滑。”

  张煌言只得弱弱的说道,

  “伯父,那兵部郎中的位置?”

  李适白了张煌言一眼,眼里只想进步,这样哪里能成大器。

  “话本完结你就去兵部上任。”

  张煌言顿时大喜,然后屁颠屁颠的就去写话本去了。

  李适印的五千万两纸币,早就被投放到市场上。再加上朝廷上马了大量的大工程,每月军饷和官员的俸禄。

  以目前朝廷的收入,户部不知道破产了多少次。

  还好有李大人这种鬼才在,没有钱就印,硬是将大明的财政给兜住。

  百官表示自从李大人上任户部尚书以来,我大明朝廷就再也没有差过钱了,也再也没有拖欠过俸禄了。

  以前爱搭不理的纸币现在居然成了香饽饽,甚至边关出现十两银子兑换三两纸币这种骇人听闻的事。

  银子现在一般只在海贸和钱币兑换上使用,北方的一切交易都是采用纸币,商人百姓也渐渐习惯了纸币这种既方便又实用的交易方式。

  纸币之所以硬挺,一是朝廷的税收必须要用纸币缴纳,这是纸币信用的基本保证。

  二便是京师织造局的布匹也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承担了纸币的主要信用。现在织造局的布匹畅销海内外,物美价廉,深受各地区人的喜爱。

  三便是边关的贸易也采用纸币交易,这扩大了纸币的交易范围,间接增强了纸币的信用。

  纸币对于蒙古人来说更容易接受,毕竟以前多采用以物易物。现在把牛羊等卖了,直接拿着轻巧的纸币买买买,不像银子那么沉重,不方便交易。

  只是苦了建奴,国库中以前抢的那么多银子,现在居然没有啥卵用。要去买明国的物资,等于直接打三折。

  当然李适也不是随意的印钱,而是有计划有参照的印钱。

  一般就是参照入库的银子印钱,只在现有的银子上多印百分之三十,这百分之三十就等于朝廷的钱。

  还有便是观察市场上缺钱的程度,要是缺钱,那还说什么,直接开启印钞机器莽干。

  要是市场上钱多了就想办法引导让人把钱存到银行里面,然后停止印钱,严格把控多余的钱流入市场。

  在李大人走钢丝的高超技术下,硬是没有让纸币崩盘。

  当然紧急情况下印那么个一两百万两问题不是太大,因为现在的纸币几千万两的体量实在太大。

  一两百万两,洒洒水啦。

  现在只等六月的夏税入账,便不用再走钢丝了。夏税主要征收的是去年十月种下的冬小麦,将在第二年的五月成熟。

  冬小麦主要种植在长城以南的地区,北方大约有五千万亩的土地种植了冬小麦,将为朝廷带来约八百万两的收益。

  最近北方草原的大战,严重影响了边关的贸易,也影响了边关商税的收益。

  当然这收入少了就要影响李大人的心情,李大人直接给宣大总督卫景瑗轻飘飘的一句尽快解决北方的战事,让贸易恢复正常。

  京营的一万将士表面上是来增援土默特部的,实际上就是趁机在关外搞个据点,以后好拿捏草原的蒙古人。

  这不京营的将士到了云川就不动了,快两个月的时间就知道筑城,直接把原本半人高的土墙直接给垒成数米高的城墙。

  看这架势还要继续,这是要奔着关外最为坚固的城堡去的,据悉城墙计划都是十米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