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路的方向22(1 / 2)

辛志:“这个时期,出现了几个必须提一提的人,法显、朱应、康泰、卫温、诸葛直,他们的经历也值得我们借鉴。”

“先简单介绍一下几个人,法显,是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比玄奘早了200年去天竺(古代印度)取经的高僧。”

“在南沙群岛有三个个岛礁以其中三人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是法显暗沙,一个是朱应滩、一个是康泰滩。”

“卫温和诸葛直是有历史记录的最早到达台湾的官方人员。”

卫永:“玄奘是悟空他师傅——唐三藏吗?”

辛志:“嗯嗯,就是那个唐僧。”

卫永:“怎么我没听过这个法显?既然他比唐僧更早出海,应该会比他更有名啊?”

辛志:“谁说他不出名?在你不关注的领域里,有名气和影响力的人多着呢。”

“唐僧是因为《西游记》的故事,所以在大众之间传播得比较广。我相信你肯定不知道他出了什么著作,伟大之处在哪,对不对?”

卫永:“当然不知道啦,我又不是信徒。还有,为什么他们要去取经呢?取经什么意思啊?”

辛志:“关于他的经历,我随后给你聊两句。现在先听听这位法显高僧的故事吧,听完你就明白为什么要取经了。”

“法显,后秦、东晋高僧,平阳郡人,三岁左右成为沙弥,二十岁受大戒。”

卫永:“老师,有学生举手提问。”

辛志:“什么问题?”

卫永:“什么叫大戒?”

辛志:“出家人是要守戒律的,入门受沙弥戒,沙弥戒有十戒。和尚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要受的戒律有二百五十三条,称为大戒,也叫比丘戒。再往上,还有更复杂的比丘尼戒,有三百六十四条。”

卫永:“学生还有问题。”

辛志:“你想问戒律有哪些是吧?”

卫永:“老师英明,老师仿佛是弟子肚子里面的蛔虫。”

辛志:“别那么恶心好不好,海哥还在吃饭呢。”

罗海:“你们继续,我没关系。读书那会宿舍里说的更恶心呢。”

辛志:“十戒即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

“大戒的内容就不清楚了。两百多条,我也记不住,你有兴趣就去网上找资料看看吧。”

卫永:“两三百条,对于我来说,想记住都难,别说时刻遵守了,他们的记忆力真好。”

辛志:“当然啦。还有没有问题?有也等会再问,我先把法显的事说完,不然,我怕我会忘记。”

“到了法显那个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那个时候,佛教流传的内容,有两大体系:一是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一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

“这个时期的佛教,已经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僧寺日益增多,据唐法琳《辩正论》的记载,有一千七百六十八所。”

“第二,僧伽规模不小,僧尼数目也与日俱增。”

“第三,名僧辈出。”

“第四,从印度和西域来的和尚多了起来。”

“虽然已经有了牢固的基础,但那些经书都是以送进来的为主,鲜有亲自去选取的。当然,有不少人往西求法,不过,他们多半只到了西域而止。”

“什么意思呢?就是大部分经书都是人家带过来的,与我们的需求不能完全匹配。”

“所以,为了找到适合的经书,我们必须自己过去人家那亲自挑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