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路的方向22(2 / 2)

“这就是取经的意思了。”

卫永:“哦哦,那当然啦。人家带来的时候,也不知道你这什么情况,需要什么,是吧。有机会,肯定自己去选择比较好。”

辛志:“但是,在法显之前真正去到天竺(古代印度)的人,实在少得可怜。”

“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晋末宋初,掀起了一场西行求法的运动。那些西行求法的僧侣,有些人为了搜寻经典,有些人旨在觅一天竺高僧受学,有些人为了目睹圣迹而作亡身之誓,有些人想寻求名师来华。”

“前面我们说到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就知道了,路途遥远,道险且艰,要是没有足够的实力,是很难支撑走这么遥远的路程的,到西域都如此困难,更别说更遥远的天竺了。”

“因此,大部分僧人或者居士虽然有计划有意向要往西取经,但是大部分人去到西域就停下了。”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年,积累了丰富的阅历。经过这些年修行和参悟,他深切地认识到,佛经的翻译已经无法满足佛教迅速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戒律经典的匮乏,使得众多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迷失方向,无法遵循正确的戒律,以致于一些上层僧侣偏离正道,为所欲为。”

“为了捍卫佛教的真理,纠正时下的流弊,年近七十的法显毅然决定踏上西行之旅,前往天竺,寻求更加完善的戒律经典。”

“他的心中燃烧着对正法的追求和坚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佛教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这就是法显取经的目的。”

卫永:“七十岁还敢出发?那个年代,七十岁的人都很少见哦,这不就成了移动的景观吗?会不会很多人围着他看?这样多不方便啊?”

罗海:“你是怎么想到这方面去的?很多人围观是重点吗?七十岁还走那么远去取经才是奇迹好不好?”

辛志:“对比如今,别说七十岁了,六十岁的人,你让他每天坚持走一万步都难。”

卫永:“志哥,大胆一点,六十岁去掉一个六,就算十岁的人,也很少有人每天一万步,比如我。我五千步都上不去。”

罗海:“你十岁吗?”

卫永:“我十岁多一点。”

罗海:“十岁零一百五十多个月是吧?”

卫永:“诶,海哥,你怎么知道?你偷看我出生了吗?”

罗海:“拜托,你的简历有出生日期的。这个梗一点都不好笑,都是我小时候玩剩的老梗了。”

卫永:“这叫经典梗,知道不?它跟潮流梗不一样,潮流梗一天一个样,经典梗一个永流传。”

辛志:“话说回来,这个法显大师能在这个年纪依然这么有魄力有决心,行动力也这么强,难怪他能成为大师。”

罗海:“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都能有一番伟大的成就。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他有这么大的动力。”

辛志:“大概这就是慈悲心使然吧,许下过普度众生的宏愿。”

卫永:“我好奇的是,他们的管理哲学是怎样的。你看现在的企业管理,都是以利益为引导,刺激大家工作热情和动力的,而凝聚力就只能靠领导人的自觉了。”

罗海:“什么叫领导人的自觉?”

卫永:“就是他认为有必要就做好这方面工作,他觉得散一点更有竞争力,他就不搞凝聚力这一套。”

罗海:“嗯嗯,也对。其实也不是很多人在乎,反正就是工作关系,下班后又不会有接触。”

辛志:“你们这一点我是很难理解的。我和二十几年前的工友都还保持联系呢,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约出来大家聚一聚。”

罗海:“大概这就是凝聚力的问题了,各顾各的。”

卫永:“我管这叫打工人相处的边界感,我和他们只是萍水相逢,能维持多久关系也不知道,如果遇到有竞争升职的时候,更是死对头。”

“所以,保留一定的距离,让大家的内心不要受到伤害,逢场作戏就好。”

辛志:“也不知道这样好还是不好。那你一般和谁玩呢?特别去到一个陌生城市的时候,你最早认识的就是工友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