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路的方向28(1 / 2)

罗海:“这有点像苦行僧哦。不过,不管什么样的主张,一样是有人赞同的。”

卫永:“还是那句话,一样米养百样人,反过来,总会有百样人吃一样米。志哥说的,小众市场嘛。”

辛志:“矫正一下,苦行僧是一种修行方式,释迦牟尼也曾经通过这种方式修炼。”

“通过这个人,我们可以推测到,小众市场的支持者的忠诚度,还是比较高的。”

“你看,他的支持者,甚至没有供奉释迦文佛。”

罗海:“嗯嗯,这点说明,他的主张是对一部分人是有明显效果的。”

辛志:“大概是说到他们的心坎里面去了。”

卫永:“也可以看出来,这一类人的三观是高度相似的。”

辛志:“所以啊,你想在小众市场有一番作为也是可行的,但要能接受规模的受限性。”

卫永:“热爱和专业还是很重要的,不然你都接触不到小众的人群。”

辛志:“后来,法显继续在印度各处游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留在巴连弗邑,亲自抄写戒律。”

“这是因为北天竺诸国皆采用口传方式教授,并无书面文本,他决定亲自进行抄写。”

“在巴连弗邑的三年中,他特别注重收集各地的民俗和宗教传说,为复原中古时代的印度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素材。这段时间是法显西行后的第七年至第九年,即义熙元年到三年(405-407年)。”

“在巴连弗邑,法显不仅学习梵书梵语,还抄写了大量的经律,收集了六部重要的佛教经典。包括《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和《摩诃僧祗阿毗昙》。”

“与此同时,道整对当地的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深感敬仰,决定留在这里不再回国。”

“离开巴连弗邑后,法显沿恒水东下十八由延,来到瞻波大国,其位置大致在比哈尔邦东部的巴格耳普尔略西处。再向东行近五十由延,他抵达了多摩梨帝国,这是一个海滨国家,《大唐西域记》中称之为耽摩栗底国。”

“在这里,法显度过了两年时间,主要是在写经和绘画。这段时间应为义熙四年和五年(408年和409年)。”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

“师子国,在《大唐西域记》中被称为僧迦罗国,无论是意译还是音译,都源于此。这个国家即今天的斯里兰卡。”

“传说此地最初无人烟,后来因为商人寻找宝石而驻足,逐渐发展成为大国。”

“在无畏山,有一座纪念佛陀化恶龙的大塔,还有著名的无畏山僧伽蓝。法显对遥远的祖国深感思念,同时也挂念着‘巡礼团’的同伴。如今孤身一人,他难免感到悲伤。某日,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供佛所用的中国白绢团扇,触景生情,不禁泪流满面。”

“精舍中有一棵由前王从印度和中国移植来的贝多树,还有声名远扬的佛牙。在无畏精舍东四十里,有跋提精舍,住着二千和尚。城南七里,有摩诃毗诃罗精舍,和尚三千人。这里的国王深信佛法,佛教极为兴盛。”

“法显听闻天竺道人诵经,内容关于佛钵。他有意将此经书写下来,但道人表示仅是口诵,未能如愿。他在该地居住了两年,即410年和411年,并取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在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自觉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便搭乘着印度式大舶,沿着海岸线向东返回。”

“不久后,他们遭遇了暴风雨,船只破损,海水涌入。为了减轻船只的重量,商人曾考虑丢弃法显的佛像和佛经。幸运的是,他们发现了一座岛屿,修好了船只的漏洞后再次起航。”

“在这场危难中,他们漂泊了一百多天,甚至一度被海盗盯上。最终,他们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法显在那里居住了五个月,然后转乘另一艘商船向广州进发。”

“然而,途中再次遭遇大风,船只失去方向,随风漂流。在这场风浪中,法显被印度教徒视为不祥之人,险些再次遭遇不幸。”

“幸运的是,一位同行的汉地商贾、也是资助过法显的友人站出来保护他,威胁印度教徒不得伤害法显,否则他会揭发船主的杀人行径。这才让法显逃过一劫。”

“当船上的食物和水即将耗尽时,他们突然到达了岸边。虽然大家都知道已经回到了汉地,但不知道具体到了哪里。有人认为他们已经过了广州,也有人认为还没到广州。”

“于是法显上岸询问猎人,得知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说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此时是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