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商的疑问33(2 / 2)

卫永:“可惜我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罗海:“这是当领导的必备技能哦,讲一个嘛,多练练就行。”

卫永:“好吧,那我就讲一个历史故事吧。”

“这样,我不就打脸了吗?刚才还嫌弃你们说得慢。”

罗海:“你讲完就会明白故事可以加深自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

卫永:“这个故事是陈胜起义。”

“陈胜,听过没有?应该都听过吧。在学校学过的,就是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那个人。”

“在秦朝的时候,陈胜被征兵去守渔阳,还受任职为带队的屯长。”

“在出发到大泽乡的时候,遇到连天暴雨,道路被洪水冲断,无法继续前行。”

“大家看着就要耽误到达渔阳的时间,个个心急如焚,坐立不安。”

“因为按照当时的律例,凡是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人,都要一律处斩的。”

“在这种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

“你们看,这种长期积蓄形成的对群众的压迫,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下,彻底爆发了。”

“积怨越深,爆发的反抗力就越强。”

“但是,这时的陈胜是无名小卒,即使他振臂高呼也没有人会呼应他。”

“换句话说,起义的势已经有了,但是他没有乘上这股势的本事和工具。”

“也就是说,陈胜谋起义的这件事情里面,陈胜自己身上没有形成势,也就是内部的势不行。”

“那怎么办呢?他不想坐以待毙,他想提高自己的势,他想借势翻身,他想图谋成为鸿鹄。”

“所以,他要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造势。怎么造呢?”

“首先,他得找同谋,他需要有人跟他配合。最合适的对象,肯定是有号召力,面对共同困境,有一致目标,知底细,相互熟悉并且有能力的人。”

“他找到了另外一个屯长吴广,这个吴广也是穷苦出身,虽然才初初相识,但却是交浅言深的好知己。”

“他对吴广说:‘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还不如选择为国事而死,干一番大事业。’”

“又对吴广针砭时弊倜倜而谈:‘天下人已经苦于秦朝统治久矣,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我听说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该继承皇位,该继位的是皇长子扶苏。”

“由于扶苏屡次劝谏秦始皇,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

“被派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后来还被二世借故杀害。”

“老百姓都听说过扶苏的贤明,然而不知道他已经死去。”

“另外,有一位楚国名将——项燕,功勋卓绝,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拥戴他,如今他生死不明。”

“要是我和你一起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向天下人发出起义的号召,应该很多人响应。”

“吴广很赞赏陈胜的胆识与谋略,认为他的建议很符合当时的人心。所以,他决定全力支持陈胜‘举大计’的决定。”

“你们看,陈胜找搭档的时候,先分析利弊,提出符合趋势的计划,再商议可行性高的执行方案,这完全就是现在找投资人的套路。”

“千百年如此,说明,这套方法是很实用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所以,在找好合作伙伴之后,他们就开始了造势的行动。怎么造呢?他们利用的是当时的人的迷信心理。”

“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到了渔民捕来的鱼的肚子里。”

“只要戎卒们买鱼回来吃,就会发现藏在里面的丹书。”

“同时,陈胜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的一座荒庙里,半夜里出来装神弄鬼,模仿狐狸的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

“那些睡得迷迷糊糊的戎卒们全都被惊醒了。”

“第二天,所有人都议论着这两件事情。而平时,陈胜待人厚道,有一定威望,这下子,他在戎卒们的心中的地位就更高了。”

“就这样,预热动作已经完成,起义的势已经悄然立起,只差最后一层窗户纸。”

“这层窗户纸,需要人去暴力捅破。”

“他们采取什么办法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