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国产仪表着陆系统60(1 / 2)

“你不知道?”

一前一后,两道惊奇之情浓郁到溢出的声音顺序响起。许亚林就看到,面前两个大佬同时冲着自己瞪起了眼睛。

“安全58系统,哦不,应该说是林工之前搞出特高频定向仪,最早在张贵庄试验时,就是你们徐机长配合完成的,他没和你说过这个东西,然后聊起过林工吗?”

潘主任的话音先起,而后,张处长仿佛想到了什么,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看这样子,怕是没说。应该是老徐那边觉得没必要说吧,‘安全58’是个比相式的仪表着陆系统,他们飞的DC-3没法用啊。”

“额?咱们民航现在也有盲降系统了吗?”

瞧瞧自己听见了啥?

仪表着陆系统?

在1964年的初春,听见这年头的民航机场已经有了仪表着陆系统,还是在刻板印象中,还算贫瘠的祖国机场上。这种感觉,就有点像听见“耗子提刀,满街找猫”似的魔幻感。

如果这会就已经有了仪表着陆系统(中文简称盲降,英文ILS),那自己看过的那么多次落地:那种只有一个NDB台提供方向指引,然后机组对着手册确定下降率、高度,并且通常决断高都在200多米的着陆...算怎么一回事?

要知道,根据ICAO的规定。最低级的一类盲降,决断高都能下放到200英尺,即60米的高度。也就是说,在飞机下降准备着陆时,只要没达到六十米的高度。

无论飞行员是否能目视跑道都无所谓,只要跟好指引,到了六十米高度时,未见跑道再加油门,拉起复飞就行。而在许亚林此前这一个多月的飞行中,基本上每次落地,决断高度都在200米左右。比一类盲降标准足足拉出了三倍以上。

换而言之,这盲降,121机组压根就没有飞过!

“盲降?这個简称倒是有意思,小许啊,你这不干飞行,干文书应该也是个好手啊。”

“哈哈哈,有是有了,不过你们组的老飞机用不了。”

彼此相视一笑后,潘主任主动开口解答起了许亚林的疑惑:

简单来说,国际上这会还算是先进技术的仪表着陆系统,国内的确买不到。不仅仅是全套的仪表着陆系统人家不卖,就连最基础的定向仪(DF),准确来说是特高频定向仪(UDF),国外都对华禁售。

这定向仪,许亚林倒是知道。其性质上,和无方向信标,即NDB导航台的作用类似。都是只能给天上的飞机,提供一个方向指引。除此以外,距离、高度等信息,全部没有。

而NDB台的工作频率通常只在190-1750kHz这个区间内工作,在无线电频率上,处于低频和中频摇摆的尴尬处境。较低频率的信号,固然有较好的空间传输效果、受天气影响小、辐射较弱,不容易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等等优点。但传播距离相对较短、带宽较小,频段资源紧张等等劣势也不容忽略。

尤其是低频信号穿透性较差这一点,非常容易受到地形与建筑物的干扰,从而影响信号的传输与空中飞机的接收。再加上,只有中低频无线电导航,也做不到全国无线电导航网络全覆盖的要求。

于是乎,特高频定向仪,便成了当时普遍还只有中低频无线电导航设备的华夏民航,最急缺的设备。“安全58型”仪表着陆系统的工程师,应运而生。

也是得益于林工的特高频定向仪,现在许亚林才能在空中几乎时时刻刻都能收到地面台发来的信号,时刻都能非常清晰的判别自己在空中的方位。

与此同时,仅有这些导航设备的华夏民航固然保证了飞机在空中的安全。可在着陆阶段,无论是在夜间低能见度,还是复杂天气存在时,都没有一个较好的应对办法。为了保证安全,那就只能限制飞机的使用频率,不能落的就不要落,甚至干脆不要起飞。

这么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有人发现:以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运输机、客机伊尔-14为例,这花了大价钱购来的飞机,日均利用率还不到2个小时。

这特么能忍?!

这种颇似“手里有根天叶,但是没火点燃”的局面,谁看谁急。

于是乎,在尝试购买,结果发现这玩意在“禁运名录”里以后:仪表着陆系统的自主研发,就被提上了日程。并最终于1958年,几乎是靠纯手工搓出了这么一套仪表着陆系统。

“当时这套系统被放在了上海龙华机场试用,结果非常好。不仅能满足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一类仪表着陆标准,与国外的设备相比,咱们这个系统的组成设备,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耗电量也更小。可以说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仪表着陆系统了。”

“但因为当初是为了提高伊尔-14的使用率嘛,加上咱们这苏联的飞机多。所以,这套系统在设计上,就没有用由英国佬捣鼓出的比幅式原理去设计,而是用的苏联比相式。结果,这中巴通航,巴方飞的是707,与咱们的系统不匹配。于是,从去年开始,科研所无线电研究室的同志们,就在林工的带领下,开始对咱们原有的‘安全58’进行改造,以便和波音707进行匹配。”

(比幅式原理图:两侧信号的强度差来确定飞机相对正确航向道的位置。左边信号强度大则偏左,反之偏右。比相原理则是用相位差来确定,左边相位领先意味着飞机离左侧发射台近即偏左,反之偏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