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决策缘由(1 / 2)

茫茫春雨,洒落大地。

干涸的地面,在雨水砸落时,一块一块小黑点逐渐浮现。

在汉口机场的停机坪上,几乎每一队路过的官兵,都会默默地看向许亚林身边的这架DC-3客机。

扫了一眼不远处的机位上停放的那些属于军航的飞机,许亚林倒是能认出来它们:伊尔-14和运-5。这年头,运输机和民航客机的分类并不算太清晰。

就比如伊尔-14这款飞机,民航在飞,军航也在拿它当运输机飞。

包括自己身边的DC-3,也是没少作为军航的运输机,活跃于中华大地。

在这种背景下,许亚林倒是看懂了那些13师官兵们的眼神中所蕴含的意思。就两字:牛皮!

虽然地面上的官兵,并不知道之前在空中发生的事情。但正因为未知,所以震撼才更大。

刚刚他们就看到,那架银白色的DC-3,呼啸着从云层中杀出,非常干净利落地一头扎到了跑道上...

在眼下这么一个,自家这边飞行任务都临时取消的时间点上,这架依旧在飞,依旧能落的飞机,非常自然地就吸引了大量场站官兵的注意,同时,也显得这个机组,格外“勇猛”。

“阿林,你刚刚是怎么判断出能落的?”

就在许亚林伫立在机翼之下,呼吸着新鲜空气时,端着一个铝制饭盒,正在吃饭的徐机长忽然从舱门边探出了脑袋。

临时经停汉口,乘客已经下去了候机楼。而机组由于还需要在40分钟的经停时间内,确保燃油加注等工作,于是便留在了飞机上。

同时,在等待加油小组到来前,机组到了午餐时间。唯有早早吃过午餐的许亚林,闲得有些无所事事。

“之前还在首都的时候,我不是就算过刹车效应嘛。那时候汉口还没下雨,都是干跑道,所以,刹车效应应该是和首都一致的。那时候我算的刹车距离,600米左右就能刹停。现在我们飞了一段,航油最少掉了1600磅,理论上,刹车距离还会降低。”

“我们目视跑道的时候,大约距离跑道还有2公里左右,高度200。正常来说,最多两分钟,就能把高度降下来,而我们的落地速度是110...”

“照你这么算,110的地速,两分钟,这就需要3.6公里。咱们可得把跑道飞过1.6公里后,才能接地,剩下的跑道长度刚好600米。你不会是这么算着能落的吧?”

扒拉两口饭菜,徐机长面上笑呵呵的,但眼神已经微微开始发冷。

理论上,24500磅重的DC-3,在干跑道上,可以只用600米左右,便将时速从90英里每小时,也就是144公里每小时减到0。

那么,此时只有22900磅的DC-3,在同样的跑道上,完全也可以只用600米不到,就将其11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降到0。

理论上没毛病,可现实里,全是毛病。

这又不是赶沙场?非要玩这么极限?

万一这雨下得早了一点,跑道不再是干跑道了呢?或者操纵失误,导致飞机接地又多了那么...别说一百米了,哪怕五十米,飞机都可能冲出跑道。

“不全是吧,还有一个就是结构问题。我也是忽然想到的,就是这DC-3的机翼位置,起落架位置...”

许亚林笑呵呵地伸出手,将手举过头顶拍了拍自己正上方的机翼。

“这玩意的机翼靠前,起落架也是前2后1,和我后来飞的那些喷气式前1后2的布局不一样。”

“噢?具体说说,这个结构,让你当时想到了什么?”

徐机长这边考问的动静,也同时吸引了客舱里的几人。看着李荣的脑袋,也在舱门处冒了出来,许亚林微笑着点头与其打了个招呼,接着才继续说道:

“接地姿态不一样!”

“前1后2的起落架布局,那接地时,就得给拉机头留出时间和空间,确保让后轮先接地。但这玩意不用!它本来就应该是前轮先接地,还有它这个姿态...”

静止状态,停放在机坪上的DC-3,和后世的喷气式客机也完全不同。喷气式飞机,在停止状态下,机身前后几乎是水平的直线。

但DC-3不一样,它是斜线!

机头高高翘起,机尾则低趴在地。颇有点尾重,头轻的意思。

这么一架飞机,说得难听一点,它在落地时,压根就不需要什么拉机头,把机头拉得翘起来,以一种类似于爬升般的姿态去接地。

只要速度控制好了,别一下给起落架太高的接地载荷,直接给起落架冲断。可以说,哪怕是俯冲的姿态下来,这玩意都可以直接接地。

反正它也是前轮先触地,前轮触地后,随着速度减弱,机尾再慢慢放下。

换而言之,就是DC-3,可以接受远比未来的喷气式客机更大的接地角度。而这一特性带来的,便是更高的下降率。

这也就是说,200米的高度,其实根本不用2分钟去下。

就好像徐机长在决定落地的那一刻,微微压杆,加大了接地角度后。这200米的高度,只用了不到1分40秒就落了...

20秒的时间,听上去不多。

但在110公里每小时的着陆速度下,却能给机组多留出高达600米的跑道长度。

这600+600,那不就是1200米了?

返回